【我与南航的故事】回忆母校的精心教育与培养
1955年初中毕业后,我与武汉市的一批互不相识的同学被保送至中南第一工业学校(后改南昌航空工业学校)。我们带着简陋的行李到汉口集中后,由王幼章老师带队从汉口港乘轮船到九江,最后转乘火车到达南昌,来到中南第一工业学校。到学校后,老师很快就给我们分好了专业、班级和宿舍。我被分到了七专科焊接专业。
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我对学校的印象很好,学校很大、很新,周围都是农田,无人居住,空气新鲜。晚上,学校周围十分安静,是适合读书学习的好地方。学校有几栋教学楼,几栋实习厂房,学生宿舍、食堂、澡堂、开水房、理发室、医务室、小卖部等生活设施非常齐全,所有的建筑都是新的,规划整齐、美观。那时学校治安管理很严,校门有专门的警卫守卫,由于是国防院校,规定我们不允许告诉外人学校的地址,只能告诉信箱号码,让人觉得很神秘。当时全校学生总人数超过千人,与周边的学校相比,我们学校的在校生人数可称得上首屈一指。
我们这一届学生中,除了我们这些来自武汉的同学外,还有来自湖南、江西的同学。刚接触时,大家都讲各自的地方方言,交流起来不是很流畅。但是熟悉了以后,同学间互相拿方言开起了玩笑,“笑话”对方方言,甚至顽皮地相互模仿,闹出很多笑话。同学们聚在一起时,都喜欢谈论自己的家乡,就会纷纷争赞自己的“家乡好”,这个时候,往往是武汉同学讲“东湖美”,湖南同学讲长沙“岳麓山美”,江西同学则讲都比不上“庐山美”。我们的课余生活也十分丰富,学校的学生会很活跃,每逢大的节假日,学生会就会组织交际舞会或者组织班级间的联欢会,同学们在一起唱歌、跳交际舞,有时甚至玩至半夜,大家在一起朝夕相处,非常开心愉快。现在回忆起来依然十分有趣,令人怀念。
毕业数十载,回头客观地评价母校,我认为我的母校南昌航空工业学校可以说是一所教育教学质量很高的学校。
首先,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聚集了一大批优秀老师队伍:有苏联专家、有一批水平很高的专业老师、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从事航空工业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这些老师讲课深受学生们欢迎。教电工学的彭浩老师、教物理的唐熙涛老师、教材料力学的李汝实老师、教空气动力学的王士倬老师、教制图的申志英老师、教外语的王志纯老师、教专业课的冀殿英、沈一龙、张仁甫老师等等。他们讲课引人入胜,深入浅出,深深吸引着学生,时隔多年,作为学生的我也依然难忘他们在讲台上的风采。
其次,学校采用先进的教材,以新的技术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如焊接专业中就部分采用了当时苏联最新教材,还有学校自编的教材。当时同学们学的专业知识面较广,如接触焊(滚焊、点焊)、电弧焊、气焊、电阻焊、自动焊、焊条制造等,不少同学毕业后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航天、航空工业做出了较大贡献,有的还获得了国家科研奖,成为国防建设的功臣。
再次,学校有专门的实习工厂,技术装备齐全先进,这是当时很多中等专业学校乃至高等学院无法做到的,每一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实习车间及专用设备,车、铣、刨、磨、焊、铸、煅、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工种齐全,还有精密仪器各种实验室,这里成为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练兵场。学校各个学科都要安排各种实习,三年安排三次:第一次是钳工实习一个月,同时车、铣、刨等也都要会一些,需要同学们实际操作并加工出产品,由老师进行评分和考核。第二次是结合学生各自专业安排的专业实习,如焊接专业,每个人学习电焊、气焊、点焊、各种焊接方法的操作,为期一个月。我们专业是实习工厂的谢国富等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的焊接技术。焊接的产品、焊缝都要经老师检验、评分、测试。我记得我焊了一个产品,焊缝是鱼鳞状的,谢老师还表扬了我,并展示给同学们看。第三次是毕业实习。学校把我们安排到各地的飞机制造工厂的车间、工段去实习,实际体验真正的生产技术,接受那里的技术人员、工人的指导,并在工厂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学校派辅导老师全程相随。老师们很负责任,生活中照顾学生,学业上精心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那时学校的考试很严格,采用“一对一”的抽签考试的方式,检验我们是否真将技术学到手。测试有时甚至到深夜才结束,老师也就一直辛苦陪伴我们直到测验结束,中间难得休息。
最后,学校的教育与管理是很有特色的。特别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群众工作抓得好。学校经常请各界人士来校做报告,对教育和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帮助很大。原江西省委副书记刘俊秀曾来学校为学生们讲述革命故事,江西省教育系统的劳动模范、南昌师范的校长等来我校作过报告,胡耀邦到江西视察时,学校组织学生干部前往省委大礼堂聆听他的报告等,这些都是美好的回忆。学校的张时超校长,张本禄副校长及党、团委书记也经常为同学们做报告,鼓励学生要“又红又专”。“为航空工业奋斗终生,当一名红色技术专家”等,这些都是那个年代校领导的口头语。
那时每个班级都设有团组织,每个专科或两个专科联合设有学生党支部,对团的建设和党的建设工作抓得紧,也非常重视,同学们都积极要求进步,积极靠拢党团组织。1956年4月,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时全校召开大会,党委让我代表新党员讲话。我还记得当时我讲过“坚决跟着共产党走,在思想上要努力达到与党的距离为‘零’,一切服从党的利益……”当年我对党立下的誓言,后来成为我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行为准则。
我们学校的招生也是很有特色的。招收的学生都是各地各校品学兼优、政治条件好的学习“尖子生”,大都是采用派老师去各地学校去挑选的方式。这些学生可谓是各校的“精英”。他们绝大部分是家境贫寒的“贫下中农”、工人家庭的孩子,也有少数干部子女和思想进步的青年。他们的共同特质就是学习刻苦、生活简朴、思想单纯。记得当时有相当多的同学买不起教科书,只能靠记笔记学习,更有些同学常打着赤脚去上课,有的甚至冬天没有御寒的毛衣。虽然条件如此艰苦,但是大家都克服各种困难认真学习,从而形成了生活简朴,奋斗拼搏的优良校风。在优良校风的熏陶下,我们学校一代又一代学子在踏上社会后,成为航空航天国防事业和祖国建设的栋梁。以分配到北京的同学为例,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分配到北京工作的同学有几百人,他们集中在航天、航空、兵器部等国防工业系统,其中大多数人参加了“三弹一星”和多种飞机、常规武器的研制工作,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取得的成绩包括:获航天科技进步奖60项;18人荣立一、二等功;2人获航天奖;1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3人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另外还有40多人评为中央国家机关、国防科工委、航天、航空等部门的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他们的职务大部分是高级工程师,其中也有些是教授、研究员,近半数的校友担任各级领导(处长、厂长),还有近30名担任司局级干部。他们为母校争了光添了彩,这样骄人的成绩无愧于母校对他们的教育与培养。
当年的南昌航空工业学校在后勤保障和文体活动方面也是毫不逊色。我在校的时候,学校领导特别关心和爱护学生的健康。当时我们都是不到二十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学习任务繁重,食堂办得很好,让我们这些穷学生能够吃饱、吃好、吃够。早餐有时有糯米饭、豆浆、油条、白糖,吃饭不定量,饭菜可口,比家中吃得好,每到星期天或节假日还会改善伙食,让我们“打打牙祭”,实习期还有加餐。据说我校伙食标准较南昌同类学校都高,上千名学生中从未听说有营养不良的,使同学们能够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另外,那时我们学校对文体活动非常重视,学生对参加文艺、体育活动方面也十分积极。在南昌市各种比赛中,南昌航空工业学校总是名列前茅,当时我们学校的文体水平在南昌市还是小有名气的。1956年,我作为南昌航空工业学校运动员参加了南昌市举办的运动会。在田径比赛中,我分别夺得了110米高栏和400米中栏两个项目的第一名。记得当听到广播中播到“南昌航校陈仁铮110米高栏成绩破江西省学生运动会历史最高纪录”时,我激动万分,看台上的同学们都为我欢呼雀跃。颁奖时,是江西省的副省长给我颁发的两枚奖章和两套运动服,最终我校也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夺得团体冠军。我还记得当时我们学校的舞蹈《十大姐》参加南昌市的比赛。学校选拔了十位漂亮的女同学参加比赛,最终舞蹈受到了观众的好评并获奖。没有想到的是,这十大姐中有一位“石大姐”竟成了我终生的伴侣,这也是在学校的一大意外收获。
回顾在母校求学的日子里,我获得了许多无形的财富。与老师和同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那时的学生们也有些浪漫的口号,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提出向往“东方的莫斯科”;我们的明天像“焊接闪耀出的灿烂火花那样美好”等等。总之,在校三年值得怀念的人和事太多,现在回想起来有一种特别的幸福感,这段经历让我终生难忘。我们之所以能给国家、给社会做出一点贡献,过着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究其根源,应感谢党的好政策和学校的教育培养,感谢老师们的“教育之恩” “养育之恩”。值南昌航空大学七十周年校庆之际,我将以感恩之心,以无比激动的心情,热烈庆祝我的母校建校七十华诞,祝福我可爱的母校能够越办越好,多出成果,多出人才;期盼老师、校友们健康长寿,合家幸福;祝愿今天的同学胸怀未来立大志,报效祖国展宏图。
(作者陈仁铮,我校1958届焊接专业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