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南航要闻>详细内容

南航要闻

迎校庆,怀亲人——深切怀念南昌航空大学老校长张本禄

来源: 作者: 摄影: 发布时间:2022-11-08 浏览次数: 【字体:

4b67a0376b564d07adcef2503ee5bbc7.jpg

1980年张本禄老院长与老教师在黄山

  今年的“109日”为我们亲爱的母校——南昌航空大学建校七十周年的华诞,历届师友莫不为之欢欣鼓舞,社会各界朋友亦莫不为之欣喜祝贺。

  每逢佳节倍思亲。当此欢欣祝贺母校之七十周年华诞之际,母校之全体师友无不勾起对老校长张本禄的深切怀思,因为他是领导南昌航空大学的首任卓越领导人之一,不幸于大前年以九十七岁的高龄与世长辞了。他虽以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未举行任何告别哀悼的仪式,但人们还是深深地在心里留下对他的深切怀念。他为南昌航空大学的创建与发展,那真是“披荆斩棘、历尽艰辛”,为之贡献了一辈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感人至深!

  他曾是中央大学的学生,地下工作者,解放前夕因参加著名的香港“两航”起义,来到祖国的怀抱,即参加组建祖国的航空工业学校的非凡工作。初为汉口航空工业学校,旋改为中南第一工业学校;1954年迁入南昌,因得到省委市委的热烈欢迎,落建于辛家庵之广袤田野上,后又改为南昌航空工业学校(含大专部)。改革开放后,于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定制为四年制的航空工业学院。遂大发展,并在南昌红角洲兴建了一座覆盖三千亩地的“南昌航空大学”,巍巍峩峩,直至今天!张校长已为之奋斗了一辈子。

  于是,南昌航空大学形成“一分为二”的局面,人们习惯将位于辛家庵的部分称为老区(“辛”区),位于红角洲的部分称为新区(“红”区)。实际上全体师生,皆以为“红”为“辛”的分出部分,本自一体,然“合”乃自然之趋势,若把“辛”区办成“研究生院”“实验院”“继续教育学院”等等,与“红”表里一致,那该多好。张校长自然是“表里一致”的代表者。   

  张本禄校长可谓是“既懂政治又通业务”,“又红又专”的老专家,学“航空”,领导“航空”,真正是搞航空教育的“行家里手”。自从任南昌航空大学之领导,亲抓教学工作,调动各部力量,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轰轰烈烈,教学水平蒸蒸日上;而他深知,这轰轰烈烈之轴心必须是“实践”二字。可以说,他领导南昌航空大学半个多世纪,不管是“副职”,还是“正职”,皆抓住“实践”二字紧紧不放,遂形成南昌航空大学鲜明的校风。这校风可概括为“面向实践,联系实践,汲取实践,服务实践”,把学生培养为“动手能力强”的航空工业的建设者。可以说,这校风已经誉满全国,倍受称赞!

  我自1962年初调入南昌航空工业学校从事语文(后来还有别的学科)教学,逐渐与张校长有所接触,觉得他既和蔼可亲,又严肃认真,较大的个头,在那深邃的眼框底下是闪亮的目光,里面透示出深沉的思考与必贯彻执行的决心。随着日子的增长,也渐渐地了解到张校长教育思想的核心,即“实践”二字。我则与这核心二字似乎心有灵犀,一触就通,并且后来还做了点改革。即中专的语文教学不能象“一般语文教学”那样,层层叠叠,面面俱到,而要扣住航空工业“实践”二字,贯通其“多种联系”,进而表达这“多种联系”,这就要着重学习与掌握“报告文学”这一文体,以便后来能写技术报告、工作总结、技术交流等应用文章。不过完成这一点教学改革并得到上级的肯定,还是后来的事,然其源头还是得益于张校长的教育思想的启发。

  我觉得,张校长领导南昌航空大学教育最精彩绚丽的部分,还是1964年开展的“郭兴福教学法”这一章。

  1964年春后,上级号召学习“郭兴福教学法”,张校长认为时机大好,即一马当先,带头贯彻执行,又是动员作理论报告,又是带头实践狠抓典型,以便以点带面,全面展开。于是“郭兴福教学法”在南昌航空大学开展得有声有色,声势十分喜人。

  张校长还亲自选定“12-806”班作典型,以便实行“三同”(同吃、吃住、同劳动)。我那时作为这个班的语文老师,又是班主任,自然要积极配合实行有关布置。一天张校长居然搬来了铺盖,住到学生宿舍里来了,开头同学们感到有点新奇和紧张,但随着拉开话匣子,空气顿时柔和,都感到自然、愉快了,并且还无话不谈了。我自然是事前事后,处处照应了。

  自是,全校各科专业的“深入一线抓典型”的活动,也全面铺开了,形成轰轰烈烈、热火朝天的局面。开出的花很多,目不暇接。然其实际,还是紧扣“实践”二字。理论只有联系实际,其内在思维才能暴露出来,便于学生“理解”,便于学生“贯通”,便于学生“掌握”。孟子说得好,为学之道在“求其放心而已矣”。只有“理解”了,“贯通”了,“掌握”了,处处都用得上了,才彻底地“放心”了。张校长紧扣“实践”二字,抓“郭兴福教学法”可谓抓到点子上,使全校的教学水平大大地提高了一步。并且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工作起来莫不得心应手,“动手能力强”的美誉,几乎所在单位,处处可闻。

  比如,“12-806”的毕业生,李留辰、郭德玉、万承义、曾带根、张健生、万润根、熊文杰等同学,走上工作无论搞管理、搞技术、搞创新、搞教学,都是闻名遐迩的人物。

  我以为我与张校长接触最多,交往最深,获益匪浅的时刻,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改革开放”以后,全国都在大发展,昌航也是如此,被国家定名为四年制的“南昌航空工业学院”,规模迅速扩大,校舍迅速增多,有点令人应接不暇的感觉。但是各种苗头也在显露。有些珍贵的东西,多半被人“遗忘”,一些“杂碎”又往往被人提起。而对于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来说,则是多年来辛勤培植起来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校风怎样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这一问题严严实实地摆在全校师生面前。怎么办?大多数老教师以为,继承与创新以前的经验最好的作法就是“翻老帐”,把以前的经验历史地再现出来,给大家以“直观的感觉”。张校长赞成这一作法,并且为此组织了一个工作班子,由我撰稿,还要“形之于电视片”,这让我既高兴,又觉得难度较大。张校长发现这一苗头,就找到我给予鼓励,“克服畏难情绪,努力把稿子编好”。并且指出,“搞经验电视片,与搞社会生活电视片类似,要有主题。我们搞自己的教育历史专题片,把贯穿于历史的教育思想形象地再现出来,尽管涉及的方面很多,但是要抓住教育思想、校风、教风、学风不放,抓住实践二字不放。”这一指示精神,让我思想豁然开朗。

  于是,我以《前进中的昌航》(一、二)为题,把电视片搞出来了,把昌航几十年来建立在“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史展示出来了。张校长看了,颇感满意,大家看了也是如此。

  春风吹大地,昌航大发展。昌航得到省委市委的关怀,扩校,增容,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全校新老教师,莫不欢欣鼓舞。张校长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有一天,他对我说,“好在我们搞了一部展示校史的电视片,翻了一下老帐,也算是对新涌来的激流的一种交待了。”

  幸好张校长依然精神矍铄,人老而体健,依然走在这股大潮的前头。这大概是“老革命的老性格”,永远做时代的领头人。张校长积极帮着出谋划策南昌航空大学于短期内在昌北之“红角洲”又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大学城,并更名为“南昌航空大学”,那真是琼楼玉宇、连天接地、辉煌无比。

  事情总是“一分为二”,有头有尾的。张校长虽然“不领正职”,但是他的思想、作风、学识、风格,仍然成为南昌航空大学校风的组成部分,他也只好“安以领之”了。他依然居住在以前学校分配的一套老居室里,似乎还“心安理得”,但是他还有与以往“不同”的地方。

  那与以前不同的地方,是他“与群众的联系更密切了”。他经常出来散步,而尚居住在老区的“老南航们”一见到他的影子,也纷纷出来与他一起散步,一前一后,有说有笑,亲如家人。觉得与张校长一起散步,自己仍是南昌航空大学的人,仍在随着南昌航空大学的脚步一起前进。

  有人说,南昌航空大学本自起于“辛家奄”,与“红角洲”的大学城“比翼齐飞,多么壮美呀!”

  雄洲雾列,响彻彭蠡之滨,雁陈南飞,光照临川之笔。一水两岸,青山凝而天宇紫,两航立而故郡远阔,尽领孤鹜之美与秋水之秀,把南昌打扮得分外妖娆。散步与散心相连,深得“落霞”与“秋水”之雅趣。张校长对于展现的美景美趣,无比兴奋,赞不绝口。然而,群众知道,他是一个“务实”的人,“以为美则美矣,未能尽其美也。”他脑子里始终装着“实践”二字,装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校风”,若能嵌入名扬四方的“校风”,则“既尽善矣,又尽美矣!”这时,他集群众之意提出:“辛家庵的地皮寸土寸金,一块也不能丢,现在不是地盘过多,还可以旧瓶装新酒,办‘研究生院’‘实验院’‘继续教育学院’等等,做很多很多必须做的事嘛!”再说,“辛家庵原是南昌市的一片广阔的芳草地,如今若将其办成芳草萋萋、楼阁俊美的大学城,那该多好!”大家无不拍手称快,此时,领导与群众完全心灵相融,合而为一了。那么,将来两航矗立,相互辉映,美不胜收啊。

  张校长作为首任老一辈的创业者,已经化为忠魂,仍在“领航”前进,而作为后继者的我们,自然仍信心百倍地在党的领导下,沿着前任开阔的金光大道,把昌航办成无愧于历史,辉煌于将来的新型大学!


作者自述:                  

  这篇文章,是因患升结肠癌在江西省肿瘤医院紧急施治时写成的,算得上是一篇亢奋之作了。一般不提,但在我又是不得不作的。    

  我爱昌航,昌航是我的家。我的人生是与昌航融为一体的,我的抱负是在昌航实现的,我在昌航工作了一辈子,做了点事,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昌航。这是我此生最感抒怀的地方。

  张校长是昌航的首任创建者之一,为之贡献了一生的精力,其生平业绩,应以漆书彪炳之。

  我的思想、学业、成绩,是在昌航张校长等老一辈的感召下形成的。愿兹在兹,终生不能忘怀。

  但愿此文能做到:人以事托,事以物托,物以史托,史以文托。能把张校长的思想、人格、业绩的逻辑展示出来,则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逢昌航七十华诞之际,让我们赞美春天。而张校长之深沉离世,又让大家怀思不已。

  唯愿张校长的思想、事业与世长存,与昌航共辉。

                                           

                                                汤文进

                                             于江西省肿瘤医院

                                               202295


责任编辑:李言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