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航智造”助力C919大飞机全球首航
启航网讯 5月28日,国产大型客机C919开启全球首次商业载客飞行。中国东方航空公司MU9191航班成功从上海起飞,顺利抵达北京首都机场。C919大飞机从研制到运营,凝聚着数十万科研人员的心血,凝结着一代代航空人的梦想,蕴含着全体中华儿女的殷切期盼。众多南昌航空大学校友、师生参与其中,为C919的研制保驾护航,贡献了属于昌航人的智慧和力量。
学校科研团队和科技工作者善始善终、久久为功,为助力实现航空科技自立自强敢于探索、永攀高峰,在C919大飞机的研制和生产贡献了重要的“昌航智造”力量。其中,针对C919研制过程中新型铝合金、钛合金表面氧化工艺和膜层性能检测等关键问题,航空材料表面工程科研团队开展了系统性研究,突破了相关技术瓶颈,为保证项目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先进连接技术团队成功突破了焊接热量精确控制和均匀分布的关键技术,提高了焊接接头的可靠性,为C919大飞机温度传感器的研制生产提供了保障。航空先进介质成形技术团队开发的大飞机典型难加工钣金件数字化精确成形技术与装备,为C919大飞机复杂形状蒙皮、蒙皮壁板等结构的精确成形制造提供了技术保障。精密加工技术团队实现了材料的高效去除和精密加工技术,开发了细长轴超声振动辅助车削装备,应用于C919大飞机机舱门细长轴的加工,有效解决了大长径比结构件高效精密加工的难题。声学检测科研团队为C919大飞机的复合材料孔边缘和铣削边缘质量精确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复合材料孔边缺陷的原位高精度快速成像检测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法,为C919大飞机的质量检测和安全运行提供了有效保障。飞行器动力科研团队骨干人员开展了CJ系列大涵道比涡轮风扇发动机涡轮叶片冷气流量分析、气膜冷却结构设计方法等多个项目研究,深度参与C919大飞机发动机的国产化研制过程。飞行器设计科研团队协助项目总师组织完成了“中俄远程宽体客机市场与概念方案前期论证”项目,为CR929型号的研制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和技术基础。
70多年的办学历程,南昌航空大学为国家航空事业、航空工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优秀航空人才。C919的研制过程中有1000余名南昌航空大学校友参与其中。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直接参与C919工作的科研人员就有50余位昌航人,如余泽民、许江炜、邓亮、龙军、汪亚杰等。航空工业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C919大飞机项目前机身/中后机身两大机体结构部件的唯一供应商,周维、廖杰、吴宁等昌航人为C919保驾护航。中航工业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参与C919大型客机前缘缝翼和后缘襟翼两大部段的研制,是该型机加工及装配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李智勇、冯汉斌、曹忠、孙一、刘望子等昌航人作为骨干核心力量参与其中。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承担C919后机身、垂直尾翼的制造,该公司目前有300余名南昌航空大学校友。在航空工业金城、航空工业试飞中心、航空工业航宇、航空工业起落架、航空工业南京机电、航空工业安大等研制C919大型客机的一线都有昌航人的身影。南昌航空大学校友勇担航空报国、航空强国使命,以信念坚定、甘于奉献、勇于攻关、敢打硬仗的姿态为实现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成功研制和首飞夜以继日、不懈奋斗,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航空报国精神。
南昌航空大学将以大飞机全球首航为契机,继续扎实做好航空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努力为我国航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昌航智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