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南航要闻>详细内容

南航要闻

航空报国担使命,交叉融合育新人——软件学院卓越创新人才教改班初探

来源:软件学院 作者: 摄影: 发布时间:2023-07-02 浏览次数: 【字体:

  202011月,我校软件学院获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航空软件高端人才培养的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学院以新工科项目研究为依托,以“特软”学院建设为重点,开始了卓越创新人才教改班的改革与实践,“陆孝彭”班应运而生。

  这个以我校升格为本科后的首任校长、强五之父——陆孝彭院士名字命名的教改班,以培养卓越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任务、以机载软件自主可控为使命、以“产学研用创赛” 一体为导向,是软件学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深化新工科建设要求,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新举措和新探索。


产教融合 共建平台

8c241e5644614352a392829976ed6855.jpg

  20219月,首届陆孝彭班学员从2021级入校新生中择优选拔而出,目前已有两届学员。

  自成立以来,陆孝彭班以德国学习工厂(learning factory)的教育模式为引导,锚定软件工程专业航空特色化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由南昌航空大学、民航江西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航空工业洪都集团有限公司、航空工业直升机所、东软集团联合指导并共同建设了一个集“产、学、研、用、创、赛”一体的学习实践场所——金航学习工场。202211月,软件学院金航学习工场已完成一期建设并投入使用,通过引入“企业技术、企业工具、企业项目”等立体化资源,将学习工场打造为模拟真实工程场景、体验真实工程实践和开展工程项目实践的学习空间。同时,学习工场还非常注重营造工程氛围,以增强学生服务国防、服务航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科交叉 本硕贯通

b1376c98a4ce4404b48c535d67ad017a.jpg

  针对陆孝彭班人才培养目标,软件学院已于2021年3月建立由南昌航空大学、民航江西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航空工业洪都集团有限公司、航空工业直升机研究所、东软集团五方联合参与的本科与研究生教学联合指导委员会,以“产教深度融合”、“产学研用一体”、“本硕贯通培养”理念为导向,为特色化人才培养构建了以“融合+创新”为新理念、“开放+主动”为新方法、“技术+思政”为新内容、“课群+阶段”为新模块、“本硕一体”为新延伸的“五新”模式。

  其中,“融合+创新”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学科融合、产教融合、学练融合和学研融合,以融合创新的理念培养新时代特色化软件人才;“开放+主动”即创新教育教学新方法和手段,充分运用网络开放教学资源,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技术+思政”则在体现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新成果的同时,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激发学生航空报国的热情和信念,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课群+阶段”为按照“专业启蒙”、“专业拓展”和“综合提升”三阶段的模式来重构人才培养过程,以课程群为单位实施教学,注重课程之间的统筹协调,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配置;“本硕一体”是探索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一体化培养,持续增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最终实现人才培养层次的提升。

  根据特色化人才的培养规格,学院构建了贯通“本科+研究生”两个阶段,包含数学基础、工程基础及软件工程、航空宇航、适航管理五种类型,覆盖航空软件测试工具开发领域全知识构成、全能力要素的课程体系。此外,课程体系体现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两段式”递进,并突出“软件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适航管理与工程”的学科交叉。课程体系中的实践环节将按照从简单验证到复杂设计、从单一要素到综合因素、从校内学习到企业体验的思路逐步展开。


项目驱动  知行合一

96b5273c99814adfb128ee0b72b6b8a1.jpg

  针对陆孝彭班人才培养的需要,学院提出了一种“项目驱动、做学融通”的特色化高端软件人才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是将“学习是教师传递知识的活动”转变为“学习是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将课程的主体交还给学生,让教师成为课程的引导者、指导者。团队设计了“认知训练项目、基础训练项目、综合训练项目、自由探索项目和需求驱动项目”等五种类别的体系化项目库。

  而“做学融通”,则是在陆孝彭班教学中一改传统 “先教后学、先学后做” 的教学方式,反之实行的是“先做后学、边做边学、边学边做、以学促做”的教学方法。其特点与优势在于,以“先做后学”激发学习兴趣,以“边做边学”导出学习内容,以“边学边做”检验学习成效。

  通过2年多的教学实践,陆孝彭班日渐形成了“一个追求、两方协同、三个转变”的教学特色。其中,“一个追求”即航空报国的使命担当;“两方协同”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强化学生工作者(辅导员)与专业教学者(教师)之间的相互协同,构建了 “一年级了解航空” (即了解历史、了解型号)——“二年级熟悉航空”(即熟悉背景、熟悉工具)——“三年级热爱航空”(即热爱机载、热爱事业)——“四年级奉献航空”(即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育人主线。在四年项目不断线的教学模式之下,“三个转变”日趋突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了教师从“传统讲课“到“指引导学”、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课程从“互相独立”到“相互融合”的转变。

  实践之下,效果初显。陆孝彭班开班两年多来,已先后有近20所学校和企业来院调研参观,企业专家和教育同行普遍认为其转变了传统软件人才培养的思维,并对该人才培养新模式表示认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表示肯定。在首届陆孝彭班学员程序设计实践I”项目产教联合评审会上,专家们特别指出,经过一年的专业学习,学生所表现出的编程开发、沟通表达及航空实践能力非常突出。而在参观完学生项目作品后,省工信厅领导和航空工业洪都集团专家惊叹并称赞学生项目作品优秀,超出对软件工程一年级学生的原有认识。

  百舸争流千帆竞!软件学院将继续深化改革、深耕实效,聚焦航空机载软件自主可控的国家战略需求,进一步擦亮新工科建设的底色、彰显“软件+航空的特色,努力培养具有优秀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特色化卓越软件人才。

 


责任编辑:李言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