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召开2024年暑期工作务虚会
启航网讯 8月28日至30日,我校2024年暑期工作务虚会在逸夫楼第二报告厅召开,全体在家校领导,全体正处级干部、主持工作的副处级干部参会。
会上,党委书记李德平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宣讲报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王云海教授作题为《中国高校“预聘-长聘”制度的改革实践与优化思考》的专题报告。党委常委、副校长周世健通报开学前期各项工作准备情况。党委常委、副校长郭正华介绍省管高校综合考核和学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27个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依次汇报省管高校综合考核工作指标落实情况。在29日和30日的研讨环节中,参会人员围绕学校人才引进、“预聘-长聘”制度、聘期任务优化调整、职称评审分类评价、服务国家战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优化专业结构等问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畅所欲言,现场气氛热烈。
党委副书记、校长卢超围绕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队伍、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以及落实航空强国、航空强省社会期许等,结合下半年各项重点工作,从教学、科研、学科与研究生培养、人才人事、发展规划、学生工作、招生就业、财务审计、国有资产、基础建设、图书馆服务、安全保卫、后勤保障、资产经营、信息化建设、THL实验室江西创新中心建设、国际合作与开放办学等方面作了详细的布置和分工。
党委书记李德平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本次务虚会内容丰富、研讨深入。大家本着对学校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充分体现了爱校荣校的使命感和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彰显了对学校未来发展的美好期待。就做好学校当前几项重点任务,李德平提出四点意见。
一是要抓住综合考核这个“牛鼻子”,力争排位前移、地位上升。从相关部门对省管高校综合考核、“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汇报分析来看,学校省管高校综合考核成绩仍然有较大的思考、总结和提升空间。全体干部要进一步提振工作状态、进一步明晰工作任务、进一步找准工作差距、进一步思考工作不足、进一步理清工作台账,真正将综合考核的目的、指标、评分细则、评分流程以及学校同其他高校的差距弄清楚,在今后的工作中拿出管用办法,确保学校在今年的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是要认清学校综合改革大背景,提升改革效能,厚植发展优势。此次务虚会的主题之一就是如何深化学校人才人事制度改革。从国家层面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因此,深化人才人事制度综合改革,不仅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从江西省层面来看,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提出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明确实施科教强省战略,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强调,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省里提出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因此,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不仅是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服务航空产业和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学校层面,师资队伍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世界一流大学和国内“双一流”高校的发展实践表明,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既是学校当前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统筹学校发展、学科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现实需要。
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学习王云海教授的辅导报告内容,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开展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将学的成效转化为做的举措。一要明确跟谁学习,选好标杆。人事处要成立调研组,深入其他高校和相关学院广泛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拿出推进“预聘-长聘”制度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从众多模式中找到最适合我校的模式,拿出最符合学校实际、最适合当下时机的工作方案。二要明确谁先落实,选好试点。相关学科、学院要主动担当作为,积极配合人事处研究政策举措、作出表率示范,带头走出一条江西高校先行先试的创新之路。三要明确怎么实施,选好时机。“预聘-长聘”制度改革涉及教师聘期考核、学院综合考核、绩效分配、职称评审等方面,相关部门要兼顾个人、学科、学校发展,对改革的时间、步骤、程度进行综合评估,争取在2025年以最稳妥最有效的方式推出改革举措,力争改革成果最大化。
三是要紧盯高质量发展这个总目标,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强化办学特色。要围绕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的部署,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建设融入航空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赛道。一方面,在教育改革上再深入,以特色培养服务创新需求。要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提升航空、国防类相关专业数量和占比,建成相对完整、具有特色的航空专业链,提升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要坚定推进孝彭书院建设,依托航空特色优势专业探索航空拔尖人才培养的南昌航大范式;要继续推进航空制造产业学院建设,着力扎根江西、服务航空、产业需求、企业需要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要扎实推进航空产业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为契机,全力推进江西航空博士自主培养,加快探索本硕博一体贯通的航空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还要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不断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做好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和一流专业建设,把专业办好、办强、办出特色,切实夯实专业这个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提升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和显示度。另一方面,在学科特色上再凝练,以重点突破引领全面提升。要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做强航空特色学科,做大航空相关学科,并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全面提升学校服务航空和区域的贡献度;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大格局,牢固树立“顶天立地”的科研价值取向,依托THL实验室江西创新中心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为实现国产航空高端装备自主可控、填补江西航空产业中发动机板块的空白作出更大贡献;要力争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上有新突破,建成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大平台;要主动融入航空科技主战场,全面加强与航空企事业单位战略合作,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引导教师面向航空主战场、产业第一线开展科技创新,提升教师参与“国之重器”研制和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能力,力争在航空自主创新中争得“一席之地”;要主动融入江西航空大产业,进一步发挥江西省航空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江西省航空产业产教融合战略联盟牵头单位优势,紧密围绕“1269”行动计划,深入推动航空产业链补链补强,统筹推进江西航空制造创新中心、江西高等研究院材料与航空创新中心建设,提升航空学科对全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贡献度。
四是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干部作风建设为抓手,在抓落实、促发展上“再奋进”。一要解放思想,强化“敢为”的自觉。广大党员干部要校准前进新航标,经常用三个“敢不敢”问问自己:一问敢不敢为自己挂上“作战图”。学校2024年重点工作实行“挂图作战”,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下半年的时间表、路线图,做到自身领域的工作烂熟于心、胸有成竹。二问敢不敢为自己立下“军令状”。各部门要保持清醒头脑和归零心态,丢掉依赖心理和“等靠要”思想,各项工作向攻坚发力,让敢作善为成为自身最靓丽的标签。三问敢不敢为自己签下“责任书”。广大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坚决避免“虎头蛇尾”“半拉子工程”,争当抓落实、保落实、促落实的“强手”,真正把解放思想的成效体现在工作成绩上。二要锐意改革,练就“善为”的本领。广大党员干部要勇于承担起“敢当”的责任,用三个“看一看”来检验自己:一是看一看思想观念的解放程度、工作方式的创新力度与新要求是否相适应;二是看一看工作目标、思路举措与上级和学校党委决策部署是否相适应;三是看一看工作作风、工作机制与新任务是否相适应。要以省委“大抓落实年”和学校“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为契机,在制度上、考核上、使用上为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的人加油撑腰,鼓励引导全体干部职工担当作为,在推动“开题”“破题”“解题”上下功夫,在学习和实践中增长见识与才干。三是狠抓落实,营造“愿为”的氛围。广大党员干部要改变“守摊子”的旧观念,发挥“头雁效应”,用三个“破与立”来激励自己:一是破墨守成规的思想,立改革创新的勇气;二是破等靠拖要的思想,立主动作为的观念;三是破“躺平”“佛系”思维,立奋勇争先的标杆意识。
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局面,全校上下必须拿出敢打胜仗、勇于胜利的豪气与志气,拿出锐意进取、勇毅攀登的韧劲拼劲,向解放思想要思路、向深化改革要红利,在自我革命的洗礼中展现新作为;必须以奋发有为的状态、求真务实的作风、攻坚克难的勇气,为实现下半年工作良好开局、推进全年任务目标圆满完成而不懈努力,为全面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作出更新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