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以青春妙笔绘思政华章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张雨晴
启航网讯 在南昌航空大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学子,以青春为笔、理论为墨,在思政专业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就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22 级硕士研究生张雨晴。今年1月,她作为主讲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奔赴婺源县月亮湾石门村,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为蓝本,精心讲授了《最美乡村,何予婺源?》思政课公开课,一举斩获教育部特等奖、江西省一等奖,为广大青年学子树立了学习的标杆。
铸魂:坚定信仰,开启探索之旅
张雨晴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缘,要追溯到在本科阶段观看电视剧《觉醒年代》之时。那时还是播音专业的她,被剧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艰辛历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引领国家走向新局面的壮阔叙事深深触动。于是,对政治的热爱让张雨晴毅然踏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探索征程。
研究生入学后,她毫不犹豫地投身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知行” 宣讲团,全身心参与理论学习与宣讲工作,致力于将党的创新理论传递给更多的师生,为思政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活力。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学院推行的“四同”立体教学模式中的 “师生同台”授课形式,为张雨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从台下专心聆听的学子,转变为台上倾心讲授的主讲人,这一角色的转换,让她对知识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当你真正走上讲台,向他人阐述观点的那一刻,才能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是否真正吸收了这些知识。” 张雨晴感慨地说。正是在这样的实践中,她不断挖掘知识的深度,深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土壤,汲取着智慧的养分。
践行:知行合一,让理论生动起来
如何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书本中“走”出来,变得通俗易懂、深入人心,这是张雨晴一直在思考并努力探索的课题。在筹备《最美乡村,何予婺源?》这堂思政课公开课的过程中,张雨晴全身心投入,开启了一场深入的实践之旅。为了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对接,她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专程走访了江西婺源石门村。在石门村,她目睹了乡村在新时代发生的巨大变迁,深切感受到了乡村振兴战略为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注入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回到校园后,张雨晴开始精心斟酌课程内容。她将整堂课巧妙地分为生态、文化、乡村振兴和党建引领四个部分,采用理论与实践相互呼应的方式,每阐述一个理论观点,便引用石门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作为生动案例。通过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她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立体鲜活起来。实地调研的经历,也让她对所讲述理论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透彻地领悟。她深知,这些理论不仅是指导乡村发展的科学方针,更是无数乡村人民幸福生活的源泉所在。
求索:迎难而上,磨砺科研利刃
科研探索的道路上,其实,张雨晴也并非一帆风顺。
在参与导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前期案例甄选阶段,她就遭遇了不小的挑战。由于对“全面依法治国”专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在挖掘实践案例以融入“概论课”具体专题时,选出的案例一度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面对困境,张雨晴并没有气馁。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她反复钻研,不断发掘,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资料中。通过仔细筛选、对比、分析,最终整理出了贴合专题的优质案例,为教学改革的推进扫清了障碍。
张雨晴从不预设过高的目标,只是秉持着脚踏实地的态度,专注于眼前的任务。她谦虚地表示,无论是学术研究、教学实践,还是讲课比赛,她想到最多的就是“我一定要把这一次的事情做好”。
在她看来,认真对待每一项任务,这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对认真聆听的同学、给予她信任与支持的老师以及所有对她寄予期望的人的一份郑重承诺。正是凭借这种朴素而坚定的信念,张雨晴在高校思政专业学习的道路上笃定前行,用行动诠释着她对思政专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
逐光:绽放芳华,融入思政洪流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课讲授过程中巧妙地融入红色、蓝色、绿色、古色“四色”资源,并通过协同育人机制开展育人实践项目。《最美乡村,何予婺源?》思政课公开课的成功,正是依托绿色资源,将江西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本巧妙地融入教学之中。学院的全方位助力,让她在思政传播与创新实践中实现了综合素养的跨越式提升。
回望过去,知行讲堂上,专家学者的讲座为张雨晴打开了一扇扇知识的窗户;一线课堂等实践活动让她走出教室,亲身感受社会的脉搏;师生同台的教学形式更为她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广阔平台,全方位助力她的成长与进步。
展望未来,张雨晴的眼中满是坚定。她表示将继续在高校思政专业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不断提升自我,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她希望用更生动、更有感染力的方式,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青年学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魅力。
在青春的赛道上,张雨晴将继续扎根理论沃土、筑牢思想之基,以如火热情照亮更多人向光而行的道路。
(图文一审:王宾新 图文二审:黎志华 图文终审: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