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海军国防生参加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先进事迹江西报告会
启航网讯 12月11日上午, 我校海军国防生260余人在江西省体育馆参加了神州六号载人航天先进事迹报告会。
在雄壮的国歌后, 中国航天员大队航天员聂海胜、费俊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周建平等九人为全场4千余名观众作了豪壮激昂的报告。航天员聂海胜的《永不辜负人民的重托》、费俊龙的《把祖国的荣耀写上太空》、副总设计师周建平的《中国载人航天的新跨越》等报告深情的讲述了参与这项伟大事业的英雄航天员、科技工作者和部队官兵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团结合作,创造“完美”的感人事迹。报告把英雄们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爱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对战友崇高的无私奉献,对家人的无限感激表达得淋漓尽致。航天员自身的经历和感受更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久不息的掌声久久回荡在会场上空。
报告会后,我校国防生均表示要好好学习航天员和技术人员们的中国航天精神,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用实际行动和优良的成绩为祖国的建设和国防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以下为本次报告会摘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 周建平
《中国载人航天的新跨越》
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长远目的,是和平开发和利用太空。
我们在神舟五号成功之后,确定了神舟六号多人多天飞行的任务目标:航天员第一次进入轨道舱生活和工作,第一次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第一次对飞船进行大负荷、长时间的考核……
这是一个科学而大胆的目标,要实现跨越面临巨大挑战。最直接的挑战是资源问题。从“一人一天”到“二人五天”,神舟六号供电、供氧、供气和除湿等负荷都明显增加。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要让航天员正常、方便地生活和工作,对我们来说几乎都是全新的内容,很多是在地面试验中难以甚至根本无法直接验证的。何况,神舟六号飞行时间是神舟五号的5.5倍,而故障发生的概率是与产品的工作时间成正比的……
尽管如此,有一条铁律却是不能改变的,那就是要确保航天员安全!任务伊始,工程领导就发出了动员令。前前后后,工程总体和各系统对飞船、火箭进行了187项技术改进和创新,对发射场、着陆场和测控通信网进行了十几个方面的优化完善,对火箭和飞船飞行制定了160多种故障预案。为了祖国的荣誉,航天人坚决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实施,确保万无一失、确保成功”的要求,牢固树立“发现问题是能力、揭露问题是党性、正视问题是素质、解决问题是政绩”的观念,实现了让每一台设备、每一只元器件、每一条计算机语句准确可靠的目标,打造了神舟六号的完美飞行!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飞船较长时间在轨载人飞行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造就了新一代航天人。目前,工程七大系统的总指挥、总师的平均年龄为48岁,35岁以下的技术骨干占80%。这次飞行,还汇集了100多个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3000多个协作单位,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神六”飞天成功,也是对我国大型工程管理能力的全面考核。国外太空政策分析家这样评论:“只有管理有序的发达工业国才能完成这种活动,这不仅证明了中国科技上的强大,也展现了管理和组织上的技巧。”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 聂海胜
《永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执行载人航天任务,是祖国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14名航天员,从站在国旗前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决心以最出色的表现让祖国挑选。
天路无捷径,唯有肯攀登。科学的训练加上顽强的拼搏,使我们在短短几年内全都具备了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
2003年10月16日,杨利伟首次出征太空凯旋。首飞成功,党和人民给了杨利伟和我们航天员大队巨大的荣誉,但大家并没有为鲜花和掌声所陶醉。“神五”任务一结束,我们就立即投入到“神六”任务的艰苦训练之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继2003年入选神舟五号首飞梯队后,2005年我和费俊龙通过层层考核,被确定为“神六”飞行第一乘组。
作为一名航天员,谁都想早日飞向太空,但一次航天飞行任务能上的人数又毕竟有限。我的好战友翟志刚,“神五”任务时,他就和我并肩站在一起,微笑着为杨利伟送行。“神六”任务,志刚再次入选飞行乘组之一,又一次微笑着为我和俊龙送行。出征告别时,他的目光是那么清澈、透明。从他那里,我再次感受到了一名航天员像太空一样广阔的胸怀。
人在太空,随着身体的失重,有许多东西会变轻、变淡,比如名和利,而另一些东西则会在心底变得更加清晰和珍贵起来。10月14日是我41岁生日,在太空听到女儿歌声的那一刻,泪水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平时我欠亲人的实在太多太多了。去年11月,我母亲患脑溢血,中风偏瘫。我1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一个人把我们几个孩子拉扯大的。我曾经发誓,要让母亲有一个幸福的晚年。但是在母亲病倒后,我却只能在家呆3天。临走的时候母亲还处于昏迷状态。弟弟跟我说:“哥,咱俩分个工吧,你尽忠,我尽孝。”
在我们这支队伍中,不能尽为夫为父之责、不能尽儿女之孝的何止我一人!这两年,先后有5名航天员的5位父母离开人世,但他们都把悲痛深深埋在了心底,始终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人生追求。正因为有祖国的召唤、亲人的理解、战友的支持,才使我们能够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去飞天!
★长征二号F火箭副总设计师 宋征宇
《用激情托举神箭腾飞 》
10月12日清晨6点,离发射还有3小时,我作为火箭的副总师,攀上发射塔架,做最后的状态检查和确认。这时,火箭已经从测试状态转入了发射状态。
为了这一时刻,火箭队伍整整准备了两年。
两年前的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但我们从飞行结果数据分析中发现,一个重要的产品在飞行过程中发生了故障。我们立即开始了紧张艰苦的排除故障工作。不知熬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们终于找到了主要的故障模式,赶在产品出厂前消除了隐患。
科学探索的征程上没有通衢大道,登天之路更非一帆风顺。记得在一次发射场试验中,发现计算机总是在起飞前偶尔有乱码。为了解释该现象,我们从成千上万个由二进制码组成、未经计算机处理的“天书”中,逐个字串地比对。当我们测出可信的数据,走出试验室,恰好一轮中秋明月高悬在深邃的天宇,我想起了一位老专家发自肺腑的一首词,“实验室,灯火不熄,人不寐。测试间,往复检测终不馁,寒来暑往几十回。”
10月12日9点,火箭腾空而起,火光云霭里,那一幅幅火箭飞行的真实画面映入眼帘。实现这一切的,是火箭新增的图像测量系统。在刘宇总指挥、刘竹生总师的带领下,科研人员逐一攻克了高动态下的传输延时和画面“马赛克”问题。这一系统不仅可用来向地面显示火箭的飞行情况,还能为火箭的故障诊断提供直观判据。
12秒,火箭转弯;139秒,助推器分离;159秒,火箭一、二级分离;588秒,船箭分离……为了这惊心动魄的10分钟,我们在地面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相当于每飞行1秒钟,地面试验就有1小时。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折算成天,正应了“天上一日,人间十年”的古话。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长二F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设计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05年10月12日9时30分,在与共同奋战了68个日夜的战友道别、庆贺之后,我走出了测发大厅。此时,天空放晴,3小时前的飘雪似乎在告诉人们,已习惯于风雨兼程的中国航天人,必定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神舟六号飞船系统副总指挥 金勇
《打造民族的希望之舟》
2005年10月12日下午5点30分,航天员费俊龙打开飞船返回舱舱门,向轨道舱轻轻迈进了一步。这一步,是中国突破多人多天太空飞行技术的一个标志,更是我国首次实现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活动的重要标志。
那个舱门,直径只有60公分,但这个小小的舱门却直接关系着航天员的生命安危:舱门打不开,航天员就进不了轨道舱;返回时关不上,飞船将不能
在雄壮的国歌后, 中国航天员大队航天员聂海胜、费俊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周建平等九人为全场4千余名观众作了豪壮激昂的报告。航天员聂海胜的《永不辜负人民的重托》、费俊龙的《把祖国的荣耀写上太空》、副总设计师周建平的《中国载人航天的新跨越》等报告深情的讲述了参与这项伟大事业的英雄航天员、科技工作者和部队官兵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团结合作,创造“完美”的感人事迹。报告把英雄们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爱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对战友崇高的无私奉献,对家人的无限感激表达得淋漓尽致。航天员自身的经历和感受更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久不息的掌声久久回荡在会场上空。
报告会后,我校国防生均表示要好好学习航天员和技术人员们的中国航天精神,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用实际行动和优良的成绩为祖国的建设和国防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以下为本次报告会摘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 周建平
《中国载人航天的新跨越》
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长远目的,是和平开发和利用太空。
我们在神舟五号成功之后,确定了神舟六号多人多天飞行的任务目标:航天员第一次进入轨道舱生活和工作,第一次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第一次对飞船进行大负荷、长时间的考核……
这是一个科学而大胆的目标,要实现跨越面临巨大挑战。最直接的挑战是资源问题。从“一人一天”到“二人五天”,神舟六号供电、供氧、供气和除湿等负荷都明显增加。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要让航天员正常、方便地生活和工作,对我们来说几乎都是全新的内容,很多是在地面试验中难以甚至根本无法直接验证的。何况,神舟六号飞行时间是神舟五号的5.5倍,而故障发生的概率是与产品的工作时间成正比的……
尽管如此,有一条铁律却是不能改变的,那就是要确保航天员安全!任务伊始,工程领导就发出了动员令。前前后后,工程总体和各系统对飞船、火箭进行了187项技术改进和创新,对发射场、着陆场和测控通信网进行了十几个方面的优化完善,对火箭和飞船飞行制定了160多种故障预案。为了祖国的荣誉,航天人坚决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实施,确保万无一失、确保成功”的要求,牢固树立“发现问题是能力、揭露问题是党性、正视问题是素质、解决问题是政绩”的观念,实现了让每一台设备、每一只元器件、每一条计算机语句准确可靠的目标,打造了神舟六号的完美飞行!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飞船较长时间在轨载人飞行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造就了新一代航天人。目前,工程七大系统的总指挥、总师的平均年龄为48岁,35岁以下的技术骨干占80%。这次飞行,还汇集了100多个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3000多个协作单位,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神六”飞天成功,也是对我国大型工程管理能力的全面考核。国外太空政策分析家这样评论:“只有管理有序的发达工业国才能完成这种活动,这不仅证明了中国科技上的强大,也展现了管理和组织上的技巧。”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 聂海胜
《永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执行载人航天任务,是祖国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14名航天员,从站在国旗前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决心以最出色的表现让祖国挑选。
天路无捷径,唯有肯攀登。科学的训练加上顽强的拼搏,使我们在短短几年内全都具备了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
2003年10月16日,杨利伟首次出征太空凯旋。首飞成功,党和人民给了杨利伟和我们航天员大队巨大的荣誉,但大家并没有为鲜花和掌声所陶醉。“神五”任务一结束,我们就立即投入到“神六”任务的艰苦训练之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继2003年入选神舟五号首飞梯队后,2005年我和费俊龙通过层层考核,被确定为“神六”飞行第一乘组。
作为一名航天员,谁都想早日飞向太空,但一次航天飞行任务能上的人数又毕竟有限。我的好战友翟志刚,“神五”任务时,他就和我并肩站在一起,微笑着为杨利伟送行。“神六”任务,志刚再次入选飞行乘组之一,又一次微笑着为我和俊龙送行。出征告别时,他的目光是那么清澈、透明。从他那里,我再次感受到了一名航天员像太空一样广阔的胸怀。
人在太空,随着身体的失重,有许多东西会变轻、变淡,比如名和利,而另一些东西则会在心底变得更加清晰和珍贵起来。10月14日是我41岁生日,在太空听到女儿歌声的那一刻,泪水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平时我欠亲人的实在太多太多了。去年11月,我母亲患脑溢血,中风偏瘫。我1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一个人把我们几个孩子拉扯大的。我曾经发誓,要让母亲有一个幸福的晚年。但是在母亲病倒后,我却只能在家呆3天。临走的时候母亲还处于昏迷状态。弟弟跟我说:“哥,咱俩分个工吧,你尽忠,我尽孝。”
在我们这支队伍中,不能尽为夫为父之责、不能尽儿女之孝的何止我一人!这两年,先后有5名航天员的5位父母离开人世,但他们都把悲痛深深埋在了心底,始终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人生追求。正因为有祖国的召唤、亲人的理解、战友的支持,才使我们能够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去飞天!
★长征二号F火箭副总设计师 宋征宇
《用激情托举神箭腾飞 》
10月12日清晨6点,离发射还有3小时,我作为火箭的副总师,攀上发射塔架,做最后的状态检查和确认。这时,火箭已经从测试状态转入了发射状态。
为了这一时刻,火箭队伍整整准备了两年。
两年前的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但我们从飞行结果数据分析中发现,一个重要的产品在飞行过程中发生了故障。我们立即开始了紧张艰苦的排除故障工作。不知熬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们终于找到了主要的故障模式,赶在产品出厂前消除了隐患。
科学探索的征程上没有通衢大道,登天之路更非一帆风顺。记得在一次发射场试验中,发现计算机总是在起飞前偶尔有乱码。为了解释该现象,我们从成千上万个由二进制码组成、未经计算机处理的“天书”中,逐个字串地比对。当我们测出可信的数据,走出试验室,恰好一轮中秋明月高悬在深邃的天宇,我想起了一位老专家发自肺腑的一首词,“实验室,灯火不熄,人不寐。测试间,往复检测终不馁,寒来暑往几十回。”
10月12日9点,火箭腾空而起,火光云霭里,那一幅幅火箭飞行的真实画面映入眼帘。实现这一切的,是火箭新增的图像测量系统。在刘宇总指挥、刘竹生总师的带领下,科研人员逐一攻克了高动态下的传输延时和画面“马赛克”问题。这一系统不仅可用来向地面显示火箭的飞行情况,还能为火箭的故障诊断提供直观判据。
12秒,火箭转弯;139秒,助推器分离;159秒,火箭一、二级分离;588秒,船箭分离……为了这惊心动魄的10分钟,我们在地面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相当于每飞行1秒钟,地面试验就有1小时。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折算成天,正应了“天上一日,人间十年”的古话。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长二F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设计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05年10月12日9时30分,在与共同奋战了68个日夜的战友道别、庆贺之后,我走出了测发大厅。此时,天空放晴,3小时前的飘雪似乎在告诉人们,已习惯于风雨兼程的中国航天人,必定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神舟六号飞船系统副总指挥 金勇
《打造民族的希望之舟》
2005年10月12日下午5点30分,航天员费俊龙打开飞船返回舱舱门,向轨道舱轻轻迈进了一步。这一步,是中国突破多人多天太空飞行技术的一个标志,更是我国首次实现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活动的重要标志。
那个舱门,直径只有60公分,但这个小小的舱门却直接关系着航天员的生命安危:舱门打不开,航天员就进不了轨道舱;返回时关不上,飞船将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