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南航要闻>详细内容

南航要闻

校党委书记、校长刘高航在2006年年度党代会上的报告

来源:启航 作者:-- 摄影: 发布时间:2006-03-07 浏览次数: 【字体:

     认真实施“十一五”规划
  全面建设航空大学
  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新跨越
  ——校党委书记、校长刘高航在2006年年度党代会上的报告

  一、“十五”期间工作简要回顾(略)

  二、“十一五”期间的主要工作目标

  (一)办学规模

  到2010年,全日制在校生总数26500人,其中在校本科生20000人、研究生1500人(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等)、国际合作教育学生1000人、高职生4000人;另外,成人高等教育在册生4000人。

  (二)学科和专业建设

  到2010年按省级重点学科标准建设10个左右重点学科;除现有的省级研究中心外,再集中力量建设省部共建的 “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航空科技“航空材料热加工技术”、“航空检测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硕士点基本涵盖本科专业,达到50个以上,其中文科专业不少于10个,力争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三)教学工作

  以教学为中心工作,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搞好本科教学,认真组织好教学评估工作。遵循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原则,高度重视新办专业的建设;加强课程规划与建设,按照省级优质课程标准建设30门左右优质课程,争取有1-2门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切实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按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标准建设2~3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放实验室达50%以上,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达到80%以上;完善数字化校园,逐步开展网上教学和网上考核;不断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层次,每年至少增加1个本科专业与国外大学合作,实现课程国际化。

  (四) 科技工作

  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十一五”期间,年均科技经费超过5000万元,争取省部级以上各类基金和重点攻关项目平均每年40项左右,其中国家级项目3~5项;力争产生2~3项有重大经济效益的高科技成果;建立1~2个稳定的产学研联合研究机构,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3~5个高新技术企业;创造条件吸引1~2家高水平的科研院所落户前湖校区;力争获国家科技奖励1~2项,国家专利30项;被SCI、EI、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收录的论文年均达到50篇以上,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专业学术论文年均200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

  (五)队伍建设

  按生师比控制在16:1以内的要求,到2010年,全校专任教师数量达到1785人,其中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博士学位占20%以上; 培养和引进博士生导师和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20名左右,硕士生导师以及在学术上有较高造诣的学术带头人200人左右;加强实验、图书信息等教辅人员队伍建设,到2010年,教辅人员中硕士学位人员达到20%、本科生达到70%;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到2010年,管理队伍中硕士学位人员达到50%。

  (六)体制改革

  全面组建二级学院,大力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

  (七)学生工作

  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学习型的稳定的学生政工干部队伍;形成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校、院(系)、班三级学生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20个比较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和10个共建社区;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和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加大招生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优秀生源的比例和第一志愿的录取比例;形成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就业网络,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八)校园文化建设

  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从办学理念、制度建设、人文环境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

  三、二○○六年的主要任务

  2006年的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我校的发展目标,抓好一个中心、三项改革和九项工作。其中,一个中心是全面建设南昌航空大学,三项改革是全面组建二级学院、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九项工作是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和重点学科建设、本科教学及相关建设、前湖校区建设、实验室与图书资料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三风”建设和申报更名大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