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南航要闻>详细内容

南航要闻

昌航学子为“嫦娥一号”探月工程绕月飞行成功屡建新功

来源:校党政办 作者:南昌航空大学北京校友会 摄影: 发布时间:2007-11-08 浏览次数: 【字体:

            启航网讯 11月7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顺利完成第3次近月制动,成功进入工作轨道,“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是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准确入轨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自从1994年2月8日首发飞行试验成功以来,至今共进行了15次发射,先后将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14颗卫星及“嫦娥一号”探月卫星送上了太空。做到了发发成功、准确可靠、万无一失!这标志着我国的航天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这是我国继”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之后航天事业向深空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这对我国抢占世界高新技术的制高点,促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校有四十多名学子先后参加了长征三号及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他们牢记党和人民的历史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发扬”两弹一星”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拼搏进取,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重大突破,和广大科技人员、工人一起研制成功了先进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第二届毕业生徐云霞校友成功设计了液氢液氧低温贮箱绝热结构,解决了箭体结构关键技术问题,荣立了航天部一等功,并被全国妇联授于”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

  第三届毕业生高良安校友受命主管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箭体制造和总装工艺,在研制过程中,他协助总工程师组织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长征三号及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并荣立了航天部一等功;

  第四届毕业生陈钧武研究员废寝忘食、刻苦钻研、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主持了液氢液氧发动机推力室身部新型结构的设计及其材料工艺技术的攻关,这种创新的燃烧室结构大大提高了长三甲氢氧发动机的性能。为此,陈钧武和第六届毕业生邓景云校友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四届毕业生朱广旉研究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拼搏,特别能奉献。他经过无数次的探索,无数次的失败,终于研制成功了长三甲氢氧发动机推力室螺旋管束式喷管延伸段,大大提高了长三甲氢氧发动机的真空比冲和推力,为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荣立了航天部一等功!

  第四届毕业生吴孝隆研究员为了攻克强腐蚀和超低温介质条件下使用的活门技术,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埋头苦干、不畏艰难、顽强攻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获得了多项航天部二等奖。他研制的箱体增压系统成功运用于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首届本科毕业生张立研究员从1996年起就肩负着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总质量师的重任。为了确保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每发产品出厂质量,张立不分白天黑夜、不分节假日,一心扑在工作上,呕心沥血、精益求精、严查细防,决不放过一个质量问题,决不允许出现一个多余物,做到了认真负责、周到细致、一丝不苟、万无一失!组织全厂员工对”嫦娥一号”所用的运载火箭进行了”两个百分之百”的质量复查,确保了“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发射成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航天部颁发的”航天奖”;

  90年毕业的徐坤和研究员近十年来一直担任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液氢液氧发动机生产工艺技术负责人,身为主管主任的他身先士卒,经常深入到一线参加关键部件的研制和攻关,亲自帮助解决该部件的焊接难题,确保了质量并按时交付了产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无损检测专业毕业的以白冰副处长、吴时红高工为首的七位年青校友,他们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的牢记敬爱的周总理的谆谆教导,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严把航天产品质量关,对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卫星的整流罩、卫星支架、液氢液氧贮箱及其贮箱共底、液氢液氧发动机等重要部件分别用超声、x射线、磁粉、渗透、涡流、声发射等方法进行耐心细致的检测,同时还攻克了发动机关键部件及贮箱特殊结构的检测难题,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对于这次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用的运载火箭,在万无一失的质量复查中,仅焊缝质量我们的校友就一一复查了上万张经x射线检测的底片,为确保“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他们已成长为确保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产品质量的中流砥柱!


(编辑:余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