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二级学院巡礼|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根据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安排,为深入推进二级学院自评自建工作,展示各二级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举措、特色与成效,学校决定组织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活动。本期巡礼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追求卓越 淬•成新“材”
1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52年建校初设立的“热处理科”、“表面处理科”、“焊工科”、“铸工科”和“锻工科”。1978年设立热加工系,后更名为材料工程系。1998年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腐蚀与防护”从化学工程系调整到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并与“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合并成立了“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以“铸造成型工艺及设备”、“塑性成型工艺及设备”和“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为基础成立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04年正式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9年,学校为进一步强化航空特色,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两个专业分流组建航空制造工程学院,在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基础上重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年,为加强材料学科建设,学校将航空制造工程学院的材料热加工类专业与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合并成立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图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展沿革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215人,其中,教学科研岗专任教师198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06人(正高45人,副高61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91%。
学院拥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国防领域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高层次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双千计划”、青年井冈学者等国家级及省部级人才40余人次。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6个省部级高水平教学团队。
【专业建设】
学院现有金属材料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增材制造工程、电子封装技术、复合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8个本科专业。其中金属材料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金属材料工程和焊接技术与工程分别为江西省优势专业。此外,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焊接技术与工程均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且通过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院在江西省率先开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工程是“十一五”国防重点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封装技术在2021年江西省高校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名第1并被评为五星级专业。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军用关键材料”和“精确成形与连接技术”2个国防特色学科,“材料与化工”和“航空工程”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为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是“十一五”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和国防重点专业。“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4‰。
学院在航空航天领域关键构件的热加工和表面处理方面形成鲜明特色,拥有航空用构件热加工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江西省航空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航空材料表面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航空构件精确成形与连接技术国防重点学科研究中心、江西省航空轻质合金热加工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材料科学与工程产学研示范基地、高端装备极端制造技术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轻量化复合材料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高等学校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博士后科研创新实践基地等科研平台。
近五年,学院依托科研平台承担各类科研、开发、技术服务等项目400余项,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余项,获批江西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00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70余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9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5部,科技到款经费近2亿元。
2 育人特色
特色一:聚焦产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始终贯彻“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承“日新自强、知行合一”的校训,坚持“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国防”的服务面向,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与追求卓越精神、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院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学校办学特色,积极服务国家航空工业和江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与航空企业的联动,探索产业需求的多类特色班(春晓班、航空材料班、卓越工程师班、材苑班、工匠班等),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新路径,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对接,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教育有机融合。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和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
特色二:推进专创融合,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为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学院致力于推动专业建设和双创教育紧密结合,将双创教育纳入专业建设计划,强化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对专业建设的支撑作用,在培养方案中创新性地增设双创学分,旨在促进第二课堂双创实践活动与第一课堂理论教学的无缝对接与协同推进,形成了专业建设带动双创教育、双创教育反哺专业建设,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相互促进、持续提升的良性循环体系。
学生积极参与申请学校创新课题、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课外学科竞赛,实现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的全覆盖,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水平。
特色三:强化党建引领,提升育人实效
学院为强化航空报国精神传承,落实学校《关于进一步推进航空报国精神育人“123”工程建设的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课堂为抓手,以航空实践促实效,将航空报国精神贯穿全培养过程,塑形铸魂,增强学生责任担当,引领学生主动投身到国家航空国防事业的发展当中。党的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教育系统“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教师党支部荣获全国样板党支部,1个学生党支部荣获省级样板党支部。
学院成立以来,为航空工业洪都、昌飞、成飞、中国航发等众多航空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每年有50%以上的毕业生就职于航空、国防等军工企事业单位。学院为江西省和航空航天及国防工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校友,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向巧,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特级专务唐军,四季沐歌集团总裁李骏,“空军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获得者、原空军试飞局局长邓友明,中航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冉兴,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志鹏,贵州永红航空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肖笛等。
3 学院未来发展规划
展望未来,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持续强化一流学科建设,全力推进国家级教学团队和一流课程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及江西省的战略需求。同时,学院采取引育并重策略,倾力打造战略领军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师资力量,全面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
在新的发展征途上,学院将秉持昂扬奋进的姿态,踔厉奋发,攻坚克难,不断强化航空特色、深化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加强与企业紧密合作,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推动国家航空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图文一审:袁源平 图文二审:侯育花 图文三审:戴红星 图文终审:伏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