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校园资讯>详细内容

校园资讯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二级学院巡礼| 体育学院

来源: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体育学院 作者: 摄影: 发布时间:2024-12-30 浏览次数: 【字体:

根据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安排,为深入推进二级学院自评自建工作,展示各二级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举措、特色与成效,学校决定组织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活动。本期巡礼学院:体育学院

 

立足“以体育人” 赋能人才培养

1学院简介

体育学院是以承担全校体育教学为主,兼顾竞赛、群体活动及学生体质测试的教学学院。学院设办公室、学工(团委)办、公共体育教研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系、体育运动场馆管理中心、体质测试中心、体育实验中心、体育竞赛训练中心,获评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

【历史沿革】

微信图片_20241219101539

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肇始于1954年学校成立的体育学科委员会,下设体育教研室。1978年,学校升本,体育学科委员会更名为体育教研室,隶属教务处,负责全院学生体育教学工作。1993年,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成立的体育军事教学部,也是当时16个系部之一。2004年,因人武部单独设立,更名为“体育系”。2007年,学校更名大学,体育系更名为体育学院。

【办学定位】

体育学院始终秉持“健康第一”理念,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国家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及江西体育强省的战略需求,致力于构建高质量、有特色的本科体育教育教学体系,切实以“体”赋能人才培养,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具有突出专项能力,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有竞争力的实用型体育人才。

【师资概况】

   学院现有教职工42人,其中专任教师30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2人。教师专业能力突出,现有7名国家级裁判,10名国家一级裁判,2名健将级运动员,4人次获江西省高校体育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

近年来,学院教师共立项各级各类课题累计30余项,其中省部级课题15项,各级各类课题科研经费到账共计40余万元;出版专著15本,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0余篇,科研获奖3项。

【专业建设】

2004年,学院设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并开始招收本科生,是教育部批准全省唯一具有羽毛球项目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的单位,专业招生规模60人;该专业在2022年江西省第二轮专业评估中排名全省第三。2013年学院开始培养体育管理学方向硕士研究生。近年来,社体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依托我校航空学科优势,开办了江西省高校唯一的航空模型专项,并取得第十三届全国全运会铜牌、2024年全国青少年模型项目锦标赛遥控纸飞机任务(成人组)前三甲等多项优异成绩。重点打造的羽毛球特色项目并辐射武术、游泳、篮球、健美操、网球等优势项目,均先后在多项国家级、省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2024年,学院带队先后在28项省级及以上体育赛事中获奖151项。 

1735193738609

2育人特色

特色一:党建育人,打造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学院始终秉承“强身健心、明德至善”的院训,立足于“以体育体、以体育人”的理念,着力打造以“凝心聚魂、强心壮骨、同心炼筋、暖心活血、守心正气”为主要内容的“五心健体”党建品牌,引领全方位思政教育。近年来,学院充分利用体育特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利用体育项目特点,深度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注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强调在运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体育精神,培养其坚韧不拔、勇于挑战的品质,从而助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24年,学院在全省高校中首创“大学体育第一课”,结合刚刚闭幕的奥运上的生动事例,帮助学生重塑体育认知,激扬爱国热情,规划体育锻炼,培养终身锻炼习惯。

1735193769518

特色二:竞赛育人,打造校园特色“赛事矩阵”

近年来,学院积极搭建各类体育竞赛平台,打造融群性运动、竞技性赛事、趣味性活动于一体的校园“赛事矩阵”,确保项目全年不断线、全年项目不断线,加快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学生体质提升。例如,针对篮球这一热门项目,除校团委“振兴杯”篮球赛的时间之外,体育学院还组织篮球争霸赛、技巧挑战赛、三分球大赛等活动;足球项目中,除了学校规定运动“振兴杯”足球赛以外,体育学院举办“自强杯”七人制室内足球赛、“新生杯”足球赛等赛事活动。同时,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健身需求,体育学院不断丰富健身活动的内容,除了传统的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外,学院还引入了游泳、健美、啦啦操、舞蹈、武术、轮滑、自行车、滑板等多类别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健身选择。初步统计每年体育学院举办的体育类活动直接参加学生超6500人,影响受众超10000人。

1735193828869特色三:课程育人,探索“特色+特长”的模式

围绕“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为目标,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结构,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运动竞赛促进三个维度,形成了贯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过程监控、培养结果等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在大学本科一、二年级开设144学时公共体育必修课,包括运动兴趣选项课、保健课;在本科三、四年级开设通识教育体育选修课,包括运动技能选修课、身体素质促进课和体育人文选修课;在课余时间开设运动技能提高课、身体素质促进课、体质健康辅导课等课程,构建完整的体育长学制、大课程体系。采取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原则,实施分类、分层教学管理,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目前,学院公共体育课程共开设20项体育项目,率先在省内高校中推行课外阳光长跑。近三年,参与课外阳光长跑的学生每学年平均跑步里程130公里以上,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优秀率、合格率逐年提升。

1735193916803特色四:实践育人,深入推进“健康南航”工程

为了实现全民健身活动的全面覆盖和个性化发展,充分保护不同类别师生的运动兴趣,学院积极与校内各单位和组织合作,在举办各类体育活动和赛事的同时,注重倾听师生的声音和需求,根据师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健身指导和培训服务,积极推动全民健身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在校园和周边社区走深走实。一是每年开展的健身指导帮扶。在学校内部推行体育指导员制度,即根据各基层单位拟开展的体育项目,有针对性的为每一个基层单位安排体育指导员,提供科学指导,不仅成功实现师生体质健康数据的质的提升,更实现了师生日常自我锻炼的高度自觉。二是面向全校师生发出“健康南航”倡议书,推出了“健康南航”公益系列课堂,每周安排教师义务开展“有氧健身操”“八段锦练习”“游泳”等健身项目的教学和推广,丰富了师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师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学。三是学校“体育航模队”每年走进各地中小学开展“航模知识科普”公益行动20余场次,受益学生约2500人。2020年航模队积极参与南昌县幽兰镇“白+黑”实践服务,积极探索无人机参与防汛工作,开发“人防+无人机巡探”的防汛模式,被央视、新华社等十余家主流媒体报道,有力推动了体育航模知识的普及。

1735194015223

3学院发展规划

学院将继续秉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稳步提升师生身体健康水平,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对标省属高校综合考核指标,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加大竞技体育扶持力度,提升学院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为国家全民健身战略和体育强省战略贡献力量。

 (图文一审:杨海鹏  图文二审:张明波  图文三审:马明辉  图文终审:伏燕军)

责任编辑:李梦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