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价值引领 学科融汇 需求牵引 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启航网讯: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秉持“铸魂育人、创新领航、需求导向”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构建了思想引领涵育价值品格、学科建设驱动创新实践、产教融合锻造实践能力的协同育人体系。光明日报08版科教新闻对此进行了报道。
全文如下:
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秉持“铸魂育人、创新领航、需求导向”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构建了思想引领涵育价值品格、学科建设驱动创新实践、产教融合锻造实践能力的协同育人体系。学院通过打造“课程思政—专业教育—行业实践”螺旋上升的价值塑造新范式、“资源整合—平台支撑—团队保障—科研反哺”多维协同的学科育人新生态、“需求牵引—资源重组—价值共生”的全要素产教融合培养路径,系统推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在创新实践中,形成了党建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学科平台与科研团队协同聚能、产业需求与培养体系精准对接的特色路径,实现了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思想引领效力与服务社会贡献度的同步提升,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具有示范价值的实践样本。
思想引领铸魂育人
学院系统化设计与研究生成长阶段相匹配的价值塑造育人载体链,构筑党政工作人员、学工队伍、专业教师、行业导师、优秀校友全员参与的全链条协同育人网,将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内涵有机融入研究生教育培养全过程和各环节。重构课程体系,开发学科思政图谱,构建“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综合实践”三阶价值融合路径。在基础理论中融入生态哲学观,在专业技术中嵌入国产技术突破案例,在综合实践中设置环评模拟、工程设计和污染物处理方案等场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革新教学模式,推行“问题链—价值链”双螺旋教学法,在课程知识点讲授中设计学术问题链与“学术价值+社会价值+育人价值”多维价值问题链,同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与工程伦理决策素养。提出“技术—政策—价值”三维融合,创建国家战略浸润式实践场景,将排污口溯源排查、水质动态监测、水污染控制技术与资源化等专业实践和科研项目与国家重大战略深度融合,在碳减排技术、循环经济与资源化、流域综合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等技术研究与应用中融入公共安全、法治意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等。建立包含学术创新性、社会贡献度、生态价值观践行的综合评价体系,在奖学金评定、中期考核中增设技术成果转化率、政策建议采纳情况、环保科普志愿服务等价值贡献度指标。
思想引领为立德树人和教师队伍建设领航铸魂,学院育人和强师工作取得喜人成绩。1名学生入选“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1名学生获得“江西省五四青年奖章”。学院已自主培育国家杰青、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优青等国家级人才19人次和各类省部级人才88人次,获得“江西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思想引领有效反哺学院党建工作的发展。2022年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环工教工党支部获批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党委于2023年入选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024年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学科优势启智育才
学院大力重构基层教学组织,构建了跨学院、跨校企的环境工程基层教学组织,组建“环境+”学科交叉教研中心,融合环境工程、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学科师资,打造“跨域协同型”教研共同体,嵌入学科前沿模块,强化组织协同效能。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大力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基地,实施学科队伍培优育强行动,先后成立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组建以邹建平教授和罗胜联教授为领头人的科研团队,形成了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人才雁阵。整合学科资源,构建“学科—行业—社会”协同平台,共建共享绿色技术案例库、设备与实训平台等资源,打通“高校研发—企业中试—政府监管”的全链条教学场景。构建“知识转化链—平台资源链—产教协同链”三链融合资源转化机制,将学院领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拆解为模块化案例库,联合赣锋锂业、金达莱环保等龙头企业共建“绿色技术中试教学基地”,集成污水处理、固废资源化等工艺线,将企业真实技改项目转化为模块化教学资源,开发动态案例库,实现“科研数据—中试验证—教学应用”全链条转化。设计“国家需求—科研攻关—教学迭代”闭环培养路径,围绕新型污染物治理、废旧锂电池回收等前沿领域,实施“重大项目进课堂”计划,形成“科研问题—学生课题—教学案例”转化链条,科研反哺教学。建立“学科方向动态评估—课程模块迭代”机制,形成“学科发展—资源升级—人才输出—反哺学科”的学科育人长效机制。
学院学科育人成效显著,学生科研动力持续提升。近5年,学院硕士研究生作为第一/第二作者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583篇高水平SCI收录论文,其中24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SCI一区论文285篇,影响因子≥10的论文70篇,授权(登记)专利274项。24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7篇学位论文被评为江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名硕士研究生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大幅提升也促进了学院环境学科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先后入选江西省高水平学科、“双一流”建设优势学科和高峰优势学科。2019年环境工程专业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专业,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百分段位前20%,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及行业奖励26项。
需求牵引放矢铸器
学院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精准对接区域社会发展用工需求,探索研究生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的创新途径,重构产教融合机制。与赣锋锂业、金达莱环保等龙头企业共建环境产业创新联合体,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开发工业园区清洁生产优化、农村污水智慧运维等地方定制课程模块,将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固废资源化等产业需求转化为学位论文选题库,实现课程内容、研究课题与区域特色产业对接。创新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基于环保产业数字化转型趋势,新增环境大数据分析、智慧水务系统设计等交叉方向,实现学科方向与产业技术路线精准对接。在产业园区设立实践教学基站,实施“双师双场景”授课,校内导师讲授污染控制理论,企业技术骨干带领研究生深度参与企业技改项目(如膜生物反应器优化),实施“企业导师驻校授课+校内导师入企科研”双向流动机制和双师双源选题机制,由技术骨干与校内导师联合指导,围绕黑臭水体治理、农村垃圾资源化等具体场景确定研究课题。面向退役锂电子资源化等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企业需求,研究生团队在中试基地完成“技术研发—工程验证—标准制定”全链条攻关。构建“产业需求满足度—方案可行度—技术转化贡献度—标准制定参与度—企业就业适配度”评价模型,将研究生参与制定的行业规范、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纳入评优评先考核,形成“需求映射—资源重构—能力转化”闭环机制。邀请行业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构建社会、行业企业反馈机制和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并根据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反向优化培养环节。
学院围绕需求牵引培养研究生,积极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建设。研究生参与学院牵头的3项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研究,参加研发的锂离子电池处理回收技术、定向氧化协同还原湿法吸收脱硝技术广泛应用于赣锋锂业、赣州世瑞钨业等企业。学院研究生发明的“电催化氧化—生化耦合技术和生化—催化—生化耦合技术”,已在多个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和制药废水处理工程中推广使用,成功实现废水的高效处理与资源化。 (邹建平 邓 芳)
附相关媒体链接:
光明日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e991164ae1254a6c87d8b30a60e160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