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机关刊《当代江西》报道昌航“科教融合”育人成效
《当代江西》杂志
启航网讯 近日,中共江西省委机关刊、中共江西省委主管主办《当代江西》杂志2016年第10期,以《李博士的“科教融合”》为题,通过讲述南昌航空大学李清华博士和同事一起,将“本科生领进科研大门”的典型育人事迹,报道昌航“科教融合”育人成效。
全文:
李博士的“科教融合”
纪兴 罗晨曦 王汉定
李清华博士,男, 80后,南昌航空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组专家,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编委或客座主编。发表SCI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七篇学术论文被列入ESI高引论文。李博士带领的团队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被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多项。
在南昌航空大学,李清华博士更引人注目的成就或许不在于他“科研大咖”的身份,而在于他将一批批本科生领进科研的大门,以自身实践,有效解决了国内各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学、科研“两张皮”的问题。这得益于近年南昌航空大学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在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中,高度重视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强化“科教融合”理念。
李清华博士与三名志同道合的同事共同打造了一支科研团队,致力于开发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面的研究,大力吸纳本科生。如今,这支团队已经从一个当初仅有四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的小团体发展成含四十余名本科生的大家庭。
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将课堂所学专业知识与科技创新创业有机结合,是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早在团队建立伊始,李清华就将本科生“请”进实验室,向每一位学生耐心讲述科研工作的乐趣,介绍科技创新创业方法,展示最新科研工作进展,阐述创新实践能力对未来工作的重要性。团队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为了能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李清华采用激励机制,让每个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能收获一份快乐。如今回过头来看,正是因为这些不同专业背景才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进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而这也正是团队日益茁壮成长的强大助推力。“科研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而作为一名老师该做的就是把目前国际前沿的学科知识传授予我的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寓教于乐,做到科教融合。”这是李清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三年来,团队中没有分数的压力,没有奖励与惩罚的规定,只有浓厚的师生情与寝室、食堂和实验室之间的“三点一线”。
在李清华博士的引领和影响下,南昌航空大学的本科生们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多名学生获得了赴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的机会。陈子晗,2015届本科毕业生,从大二开始进入李清华老师实验室,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的两篇高影响因子论文,让她顺利走进有光伏专业“世界第一”美誉的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学院,以全额奖学金直接攻读博士。此外,2011级本科学生袁永标被成功保送至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研究生,2012级本科生杨颖同学和章建同学同时被保送至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深造。除了让学生参与自己科研项目,李老师经常鼓励学生发挥才智,提出科研思路,积极参加江西省级或国家级创业大赛,课题组学生在几年内多次获得了学校“三小”项目、“江西省创新创业项目”立项。而出色成绩的背后,是团队成员们脸上一滴滴的汗水,是每天只有“三点一线”的乐此不疲,是忙碌中的充实感。“实验室的科研工作使我们更懂得利用时间,领会了任何成果都是来之不易,它是千百次失败后的结晶,这些经历是我们以后工作和生活的正能量。”2015年毕业的一位本科生这样评价在李老师实验室的这段经历。
小小的实验室承载着李清华教书育人的梦想。勤奋、不僵化,年轻的团队蕴藏着无尽的能量。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能够提高本科教育课堂教学水平,把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能够把以本科生为主力的团队科研水平向更高层次推进,打造一支更富创造力的队伍;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提高本科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出优秀的大学生。
今日的南昌航空大学,随着李清华们对“科教融合”理念的不断实践,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全国无人机大赛、全国教育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全国建筑信息模型大赛、全国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挑战杯”科技竞赛、全国“互联网 ”竞赛等国家级科技创新赛事上屡屡斩获金牌,取得了骄人成绩。在“科教融合”理念之下,学校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发展的生动局面正在逐渐形成。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