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南昌航空大学测光学院高水平学科建设纪实
启航网讯 12月6日,江西日报以《学科特色品牌是这样锻造的——南昌航空大学测试与光电工程学院高水平学科建设纪实》为题,报道了我校测光学院学科建设特色。
新闻链接:http://epaper.jxnews.com.cn/jxrb/page/186/2017-12-06/B01/78161512508445625.pdf
报道全文:
学科特色品牌是这样煅造的
—— 南昌航空大学测试与光电工程学院高水平学科建设纪实
王汉定 周振浪
不久前,南昌航空大学测试与光电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测光学院”)“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成功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作为全省唯一仪器类学科,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增添发展助力。
就在一年前,学院“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两学科双双入选江西省高校学科联盟盟主单位。一院两学科担任“盟主”,全省高校唯此一家。今年五月发布的全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学院所属的4个本科专业,3个位居全省第一,1个位居全省第二,为支撑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如今的测光学院,不仅同时拥有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个“国字号”平台,而且成为全国无损检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最大基地,毕业生70%分布于航空国防领域。
学科交叉,以特色求发展
老牌学科要在新一轮学科“洗牌”中持续保持优势,最坚实的根基是什么?
1982年,在钱学森先生的提议下,经原国防工办和国家教委批准,国内首个“无损检测”本科专业“落户”昌航,由此开创了具有鲜明军工特色的办学之路,发展成为江西省“九五”至“十二五”期间全省重点学科,承担着三个国防特色专业的建设任务。高教深改不断推进,对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布局上存在的资源力量分散和学科实力上面临的“高原多、高峰少”等问题,成为摆在测光学院领导者面前一道难以回避的坎。
经过审慎研究,学院上下同心达成共识:要坚持以解决国家重大工程质量控制与安全评价关键技术为宗旨,以无损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为主线形成学科特色。“这既是‘立足之根’又是‘竞争之本’;既是学校的历史传承,更是学院使命担当。”学院党委书记李琳教授说。
如何发挥原有优势,提升整体水平?怎样优化结构,补齐短板,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这些问题考验着领导层的决心、信心和智慧,需要有壮士断臂的决心和勇气。
学院积极跟踪国家学科、教育、科技政策导向,对照学科评估指标和标准,从内部“清除藩篱”“打破围墙”,融合现有资源和提炼研究方向,从“图像检测与智能识别”“精密仪器与动态测试”“光电检测技术与器件”“电磁与声学检测技术”四个方向建立起跨专业合成作业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新团队,并将有限的人、财、物资源高度聚集在传统特色技术和骨干人才的培养上,集中力量干大事。这至关重要的一步,让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了推进学院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让学科的定位更加明确,主干方向交叉融合互为支撑,以人为核心要素打造科教集群,带动整体发展。”陈震院长介绍说。
聚焦前沿,形成高层次研究平台
无损检测与光电传感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作为全校首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的成功立项,使学院省重点学科这艘战舰在破浪前行中拥有了一颗更加强劲的“心脏”。
以国家工程实验室为龙头,多个省部级科研实验室、研究中心以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化基地联合驱动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将学院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和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对接服务于江西地方经济建设、航空国防工业,对实现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院瞄准国家、国防、军工等重要工程项目,以中航发动机公司成立为契机,与行业企业联合申请产学研创新工程专项;“航空构件与材料综合检测实验室”“航空发动机综合监测(检测)实验室”“特种装备(设备)综合检测实验室”等专业研究室组建的论证工作陆续启动;在航空军工复合新材料、3D打印等新工艺中,积极参与无损检测、光学检测行业标准制定,为后续发展抢占制高点。作为主要起草人,制定了无损检测工业计算机层析成像(CT)、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试样等国家和行业新标准8项。
短时间内,依托该学院建设的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达5个,覆盖学院主干学科和重点专业,一个与当前行业重点热点无缝对接的现代化科研平台规模初具。
学术传承,搭建层次分明人才梯队
有了专业领域一流的科研平台,测光学院便有了引人引智、频频向省内外一流人才“抛绣球”的底气。
测光学院积极实施“领军人才引进与培养、存量人才业务能力升级、储备人才规划建设”计划,以高层引智工程、拓宽青年教师成才渠道、建立完善激励机制等为抓手,积极打造一支青年人才储备充足、老中青结构合理、具有强劲科研实力和创新后劲的人才梯队。
“实验室还缺什么?经费够不够?”学院主要负责人多次现场办公,为李清华博士牵头的“80后科研战队”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
鼓励学术传承、团队协作的新时期“师徒制育人模式”被推广。一大批老党员不仅带头主持面上基金、“两机”专项、国防专项、民机专项、大型竞赛等,而且花费大量心血对年青人进行“帮扶助、严要求”。对于重点和有挑战性的工程项目,有意让年青人挑重担,让他们在实践中茁壮成长。
宋凯师承无损检测专业奠基人之一任吉林教授,打下了扎实的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基础。2017年8月,他带领科研骨干通过层层激烈的角逐,成功获批一项千万级科研项目。这距他主持百万级项目不过3年多时间。
在陈震教授的实验室里,年青的张聪炫博士接受了多年的专业化学术历练,如今已成功拿下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并在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国际顶尖权威杂志《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发表高水平论文。
作为测光学院新生代科研骨干代表,36岁的李清华博士所带领的团队已有4篇论文被列为全球ESI高引论文。其本人所发表的学术论文SCI引用率已突破1300次,单篇SCI引用率已突破250次,7篇论文被列为全球ESI高引论文。
2017年,测光学院将12项国家基金项目摘入囊中。其中,两项面上项目被两名新晋不久的省杰青斩获,来院不到一年的仪器学科小将则双双拿下青年项目。大批中青年才俊活跃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为学科带来勃勃生机。
据统计,2017年,学院入选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数在2016年基础上翻了一番,两年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选、省政府特殊津贴人选、省主要学科学术带头人、省百千万人才人选以及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等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近10项。
创新引领,在服务社会中快发展
用“超声扫描”轻轻一扫,钢结构上肉眼无法看见的裂缝能被检测到。
在省国际体育中心“鸟巢”建设中,我们见识了这项神奇的技术。有关课题组所研制的高性能检测设备已出口到国外。制定的国内首个网架和钢结构探伤工艺规范也在建筑领域广泛应用。
学科建设不仅要注重学术水平提升,更要在服务社会中凸显生产力,嵌入地方发展产业链,才能获得生长力,这是测光学院的经验。
仔细研究近年来在科研成果上的表现,你就能发现,学院科研“大牛”身后的专业领域,都是江西乃至中国社会转型升级的发展急需。不仅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引领性的理论、模型、方法与前沿技术,还实现了从跟踪研究到引领发展的跨越——
智能化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较好地对光、电、磁等多种检测信息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分析与诊断,实现了针对复杂环境下待检对象的三维可视化技术,检测精度与效率得到显著提升,构建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多维检测平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无损检测与智能识别等难题;
一种集非接触式、高精度、高信噪比、可大面积遥测和实时监测、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异特性于一体的系列新型激光雷达系统在这里诞生;
用于分析发动机过载状态下运行状况的特种装备完成了整体设计,技术达到业内先进水平;
复合材料及异型构件在航空、航天以及民用工程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一款可完成A扫描、B扫描、C扫描、相位特征成像、当量特征成像、层析成像和频谱分析等多种特征扫描成像检测设备实现了工程化应用;
研制的可应用于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的4-3/4电磁波随钻测量系统工程样机和远距离穿针测量系统,技术参数及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除此之外,还有航天装备重要部件数字射线成像、飞机GLARE层板结构成像、民机微磁检测、工业超声相控阵技术、石油管线电磁检测及微传感器设计、储罐底板缺陷漏磁检测、发动机转子系统故障诊断、微纳光学器件制作、纳米带光电性能研究、光纤阵列传感与解调、条纹投影三维测量等等一系列的科研项目,代表着最新的科研方向和研究动态,切实解决了企业许多技术瓶颈,为产业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实践育人: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2017年7月,由学院王庆老师指导学生团队的“天宫开悟——实景与VR相结合的青少年航空国防素质教育”项目,在全国532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凭借其独特新颖的创新性、航空航天与VR相结合的突出特点,荣获全国“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新锐创意奖,成为江西省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参加活动并获奖的项目。
“天宫开悟”的一炮打响,折射出测光学院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创新。
学院通过加强大学物理实验国家级示范中心、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鼓励学生进科研团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竞赛,不断增强工科生的实践训练能力和水平。“无损检测技术与仪器实验中心”的建成,将原先散落在各处的实验室进行功能融合,按无损检测新标准新技术推进实验条件建设,对相关专业的学生开放,为加强工科生动手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条件。
2017年,首次实现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研究生、本科两个层次的全覆盖。
这里还有三大品牌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无损检测)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以及昌航-洪都集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这些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坚持“择优择强”从严选拔和“只出不进”定期评估的管理机制,采取“3+1”本科应用设计型工程师培养和实行学校、企业双导师制指导等教育模式。学院的卓工班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学生普遍能较独立地解决企业或工程实践问题。
正因为有着严谨而契合人才发展的育人之道,测光学院学生在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上频频获奖。如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荣获二等奖。还有两项作品走出国门,分别在韩国国际可再生能源顶级设计大赛和第30届美国匹兹堡国际发明展中获特等奖和金奖。近些年来,累计获得省级以上竞赛获奖100余项,国家级以上(含国际)获奖66项,申请专利185项,发表论文29篇。近一、两年,先后有六名在校学生注册公司进行创业,学院就业率稳居到90%以上。2017年,本科生考取985高校研究生占升学总数四成。
坚守和拓展并重,继承与创新同行。在国家倾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天时”、身处江西这块红土地的“地利”以及省内外优秀人才汇聚的“人和”等合力下,南昌航空大学测试与光电工程学院正朝着全面建成‘检测技术优势突出、航空军工背景鲜明’的研究教学型学院”目标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