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争创一流
启航网讯 1月18日,江西日报B4版以《培育航空特色 助力一流学科成长——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争创一流》为题,报道了我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特色。
新闻链接:http://epaper.jxnews.com.cn/jxrb/page/186/2018-01-18/B04/78611516209108062.pdf
报道全文:
培育航空特色助力一流学科成长
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争创一流
王汉定 刘芝平
编者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西省委省政府也下发通知,吹响了全省高校创“双一流”的冲锋号。今天,我们聚焦学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的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看其如何发力争创一流。
2017年,江西省公示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11个成长学科中,南昌航空大学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榜上有名。
“学校正在重点打造一批在省内居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具有影响力、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的品牌学科。作为地方高校,只有发展特色学科、做强特色学科,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南昌航空大学党委书记郭杰忠说。
特色学科聚焦一流方向
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源于1952年建校时创建的航空制造类专业,相关二级学科连续获批江西省“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2006年获一级学科硕士点,2009年获江西省博士学位立项建设预测单位授权学科建设点,2010年入选江西省高水平学科,2011年入选江西省高校示范性硕士点,2016年所属2个学科方向获批国防特色学科。
历经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在“航空动力结构设计与性能分析”“飞行器构件先进连接技术”“航空材料表面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系统试验技术”“航空构件精密成形技术”等五个学科方向形成了特色和优势。据中国校友会网排名,在全国26个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中,南昌航空大学排第9位,为4星级高水平学科,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学科现有“轻合金加工科学与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江西省“航空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航空构件制造技术”工程实验室、“航空材料热加工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快速制造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西省“金属材料微结构调控”重点实验室、江西省“航空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江西省“材料科学与工程”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中航工业“航空材料热加工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无人飞行器设计与试验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及学科平台。
学科汇聚了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各1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3个,拥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选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人、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1人,博士生导师10人。
学科围绕航空宇航领域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开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近五年,学科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9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31项,总经费达98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702篇;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2项,并在新型教练机、直升机、大飞机以及先进航空发动机的研制与生产中得到应用。
团队引领提升创新能力
学校紧密结合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需求,以超常规的思路和举措,培养和引进并举,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学科团队建设,把骨干精英组建成系统集成的5个团队,改变单打独斗、力量分散的局面,鼓励集体作战、组织项目、协同攻关、培育成果,取得了可喜成果。
航空动力结构设计与性能分析团队主要针对航空发动机中的新材料和新构型对结构完整性及对气动、燃烧、振动噪声等性能的影响问题,开展结构强度、振动噪声、流道结构对气动燃烧密封影响优化等研究与技术攻关。在航空发动机的可靠性、金属封严结构、多相流燃烧、高马赫数湍流模拟及部件高温云纹测试技术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并形成了自身特色与优势。国内率先开展了高温合金W结构封严环设计、制造,已列装多种型号发动机。先后获得2项国防科技成果奖和1项江西省科技成果奖。随着国家通用航空的大力发展,以及江西省航空产业的升级,围绕通用航空科研开展工作,完成了多种微小型航空动力样机研制。
飞行器构件先进连接技术团队主要针对新型飞机和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过程中构件连接和焊接变形问题,开展连接基础理论、先进连接技术、熔焊增材成形技术和成套装备的研究开发,实现飞行器构件高质、高效、低成本连接。在搅拌摩擦焊理论与技术、复杂构件精密连接和焊接变形控制理论及技术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和鲜明的特色,为武器装备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先后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4项。
航空材料表面科学与工程团队主要针对先进航空航天装备研制、生产过程中材料表面微纳结构控制、表面腐蚀与防护、表面强化、界面成分和结构调控等科学问题和技术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及技术攻关。在表面超疏水及防除冰、化学铣切、无氰电镀、高温涂层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中,钛合金高精密化铣技术解决了某型战机研制中隐身结构加工制造的关键问题;研发的无氰镀锌工艺已在沈飞装机使用。获得省部级科技奖3项。
航空宇航系统试验技术团队主要针对航空飞行器性能参数试验、机载软件可靠性试验、宇航飞行器探索性试验等科学问题和技术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及技术攻关。在构建动态环境下航空飞行器总体性能参数评估试验体系,并成功应用于某型教练机;国内首次提出机载综合航电系统应用软件集成测试策略和验证规范;在国内首次将立体视觉技术应用于新型直升机旋翼桨叶运动参数测量试验;研发宇航飞行器捕获空间碎片探索性试验系统。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
航空构件精密成形技术团队主要针对航空构件铸件精密成形、塑性精密成形、钣金特种介质精确成形、快速成形等等科学问题和技术需求,开展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提出了分级加压真空差压反重力精密成形技术,并开发了系列装备应用在某型号复杂铝合金铸件,为企业创造产值1亿以上;开展了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近净成形技术研究,为某型号发动机的研制提供了技术保障;泡沫陶瓷过滤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
学科育人服务航空国防
2017年8月28日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与学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全国第一家航空发动机学院,为学校航空发动机专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产学研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
“一流学科建设不能遗忘人才培养这一根本,应以培养一流人才为使命,促进学科建设与教育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推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南昌航空大学校长罗胜联说。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把人才培养作为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于一体,打造面向一线的高级应用型、创新型工程师,为航空航天国防工业提供人才,毕业生在我国航空宇航业内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学校将航空宇航领域的研究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提高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质量。与航空厂所深度融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适应,在江西省内的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航空企事业单位建立密切科研合作的基础上,学校依托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科研优势,充分发挥出学科育人功能。
近年来,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等,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奖励。例如,“挑战杯”全国大赛上,南昌航空大学学子的“工业级矢量控制垂直起降无人机”“新型柔性绿色节能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显示芯片的研制”“环量可控三缝滑溜襟翼超短距起降无人机”等作品荣获全国二等奖;“近净成形搅拌摩擦增材制造新方法及装置”“高强韧性Y2O3透明陶瓷的低温制备”等作品荣获全国三等奖。
航空航天工业是事关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高技术、战略性产业,江西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让江西航空研发“强起来”、江西飞机“飞起来”、江西航空小镇“兴起来”,最终让江西航空产业“大起来”。牢记使命,自觉担当,南昌航空大学将进一步加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面向国家航空产业需求,主动对接江西省航空发展战略,引导科学研究向行业延伸,积极承担航空国防型号的研制任务,为我国、我省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及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及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