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全文刊发党委书记郭杰忠教授特约文章
启航网讯 2月26日,《江西日报》全文刊发学校党委书记郭杰忠特约文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文章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理论创新、制度完善和文化发展之中;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等三个方面,深入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断。
媒体链接:
江西日报 http://epaper.jxnews.com.cn/jxrb/html/2018-02/26/content_413160.htm
中国江西网 http://www.jxnews.com.cn/jxrb/system/2018/02/25/016771384.shtml
全文: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郭杰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同时又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既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了中国的特殊性,又在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符合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因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走什么样的道路,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这条道路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回望走过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来并不容易。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救亡图存以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在鸦片战争以来的170多年时间里,近代中国的许多仁人志士纷纷登上政治舞台,提出并实践过各式各样的救国方案。然而,无论是旧式农民起义、封建统治阶级自强,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都没有在中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中华民族的前途在哪里,中国的出路在何方?面对这样的历史叩问,在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之后,才有了渐趋明晰的答案,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历史选择,中国革命由此才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古老的东方大地才透出希望的曙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因此,我们要倍加珍惜,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到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这不是由哪一个政党、哪一部分人的主观意愿所决定的。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包括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人士共同作出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和制度基础。事实充分证明,在中国,除了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其他道路能够给中国带来这样的发展、改变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延续并从根本上发展了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期盼和追求,凝结着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代表了中国社会前进和发展的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实践和文化的底蕴。同时,从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社会主义救中国到党领导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的历程深刻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是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是党和人民97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理论创新、制度完善和文化发展之中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新中国成立近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适合中国人民的脚,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一条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的人间正道。我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党的十九大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在党章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结果。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基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和智慧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彰显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断将其推向前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审时度势、统揽全局,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将其摆到战略位置,特别是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通过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通过以文化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主旋律变得越来越响亮、正能量越来越强劲;通过坚定文化自信,使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使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从这个历史方位往前看,新时代的内涵,在社会层面,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在国家层面,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在人民层面,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在中华民族层面,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层面,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显而易见,新时代的内涵紧扣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别的社会主义,而是开启新的伟大征程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强国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建立在国情没有改变的基础上。同时,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性质发生了重大改变,不同于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从需要满足的过程来看,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低层次需要比较单一,满足需要的条件相应也比较单一,容易满足;而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大都属于精神与自我实现的领域,内容复杂,所需要的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从需要的内生规律看,低层次需要满足后就可能催生高层次需要,但高层次需要满足后,又会产生更高级的需要。美好生活的需要无疑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围绕人民的需要变化,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反映了我国人民需要与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其他矛盾关系发展所带来的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也反映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由此,只有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才能科学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深刻历史性变化,才能科学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预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主题主线。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九大,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主题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充分体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在新时代推进伟大事业,要求我们必须保持政治定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以新发展理念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着力解决好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我们只有始终保持战略定力、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实干兴邦,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