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以“用一生培养工业‘裁缝’”报道我校教师陈玉华事迹
启航网讯 3月12日,江西日报以“用一生培养工业‘裁缝’”为题报道我校教师陈玉华事迹。
媒体链接:http://epaper.jxwmw.cn/html/2019-03/12/content_164561_978432.htm
原文:
用一生培养工业“裁缝”
陈玉华
为了实现“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工业‘裁缝’”这个目标,他和他的团队用近十年的时间,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育人模式进行改革,最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2019年1月2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正式公布。我及团队申报的“地方高校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应用型焊接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荣获二等奖。那一刻,我的眼睛竟有些湿润。这,意味着近十年酝酿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成功、得到了认可,意味着我的愿望在一点点实现!
2018年3月31日下午4点,上交省里初评的国家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完成后,我在朋友圈中一字字敲下:“一箱雀巢咖啡,两本申请材料,三月艰辛努力,四年研究探索,五人通力协作,六次重大修改,七百受益学生,八年实践应用。但求尽力、无悔,亏欠的是对父母的孝道和对孩子的陪伴。”
我一直认为工业强,则中国强,焊接作为工业的“裁缝”,至关重要!而我的愿望,就是一生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工业“裁缝”。我一路前行的动力就是进行教育改革,打破国际技术壁垒,增强焊接专业毕业生对企业的精准供给。
这颗小小的愿望种子,其实早在2009年就已种下。
那年去北京参加教育培训会议,我诧异于一直引以为傲的本校焊接专业教育理念居然与教育部要求相差甚远,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竟与用人单位“扛大梁”的标准有不小差距!
在回程的火车上,我一夜未眠,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教育的本质难道不在于培养出能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人才吗?成功的教育难道不是让学生学到应有的技能,让学生在社会中发挥出应有的光和热吗?随着答案越来越清晰,一个念头悄悄扎根在我心中: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是时候该变一变了!
然而,教育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培养目标的变动,必然要求重新编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甚至重新编写讲义。既然下定决心,那就一往无前。我和团队不断摸索前行,从引入国际认可的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引入国外教材,将大纲、计划重新打散整合,到新讲义的从无到有,再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实践育人平台,将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反复磨合……这一路,备尝艰辛。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相关课程改革的成果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专业改革成果再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这让我更加充满斗志,立志在更深更广的范围内推广这套向社会精准供给优秀工业“裁缝”的教育模式,让更多学子收益。
工作和生活,往往就像天平的两端。随着工作越来越忙,陪伴家人的时间便越来越少,对他们的愧疚也越来越深。虽然离老家仅三个小时的车程,但也只是两三年才回去看望一次父母;孩子口中听到最多的话就是——“你又加班!”
很多人问我,这个过程这么艰苦,中途有没有想到过放弃?说实话,确实有感觉压力巨大撑不下去的时候。但每每此时,我便会想起当年成为焊接工程系主任时,我们专业创建人冀殿英老师对我说过的话,“我是第一代(系主任),你是第八代(系主任)!”前辈打下坚固的专业基石,着实不易,我得接好这一棒、肩负这重担。
我有一个愿望,一生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工业“裁缝”。这颗种子早已萌芽,期待它慢慢长大,成为一株参天大树。树上闪闪发亮的,有我对专业的热爱、对专业传承的责任,更有我对未来孩子们的无限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