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训、前湖校区部分楼路景点命名情况及涵义的通报
自3月份学校颁发关于征集校训、前湖校区楼路景点名称的通知以来,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大力支持,踊跃参与。截至6月5日,从不同渠道共收到方案300余套。其中校训方案200余套,配置释义者40余套。学校有关部门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各单位进行讨论,并通过校报、校园网广泛征求意见,进行民主投票。9月20日,经五届一○二次党委会研究,决定校训、前湖校区部分楼路景点名称如下:
一、校训
方案:日新自强 知行合一
所谓校训,原本是学校校长在讲话中,要求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关键词语。《现代汉语词典》1992年商务版解释说,校训是指“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因为校训既精练雅致,又能准确反映学校的育人宗旨和办学方向,所以被一代一代的教师和学子们传递下去,“于一己则养成习惯,于每人则蔚为风气”,时间一长,就成了约定俗成的话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教育源远流长。古代的塾庠序学,后世的书院讲堂,大都立有学规校训;近百年来,我国的先哲鸿儒们,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兴旺,奔走呼号,创办新型学校,以教化为己任,以育人为根本,制订了许多精辟警策、言简意赅的校训,传遍四海,至今仍熠熠生辉。
一般来说,大凡是世界上比较有名的一流学府,均立有校训。校训是大学理念、大学精神、为学为人、价值取向的高度凝炼,是学校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一种高度浓缩,是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并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新的内涵。校训对于学校内聚合力,外树形象,永葆动力和活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激励师生员工弘扬传统,开拓创新,奋发向上,增强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我们学校建校54年来,一直在探索着自己的精神文化,从校风的提出到校训的凝炼,凝结了几代昌航人的心血与智慧。
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是学校治校、治教、治学的综合体现,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外在表现,包括学风、教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学术探索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我们学校创建于1952年的汉口航空工业学校,经历了中专、大专、大学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和汉口校区、南昌上海路校区、前湖校区三次艰苦创校过程,至今有54年的历史。中专时期即形成了“朴实、勤奋、严谨”的优良传统。1985年,学校总结办学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经12月的教代会讨论并通过,确定了“勤奋、文明、自强、求实”的校风。“八字校风”既反映了全校师生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团结文明的道德风尚,也反映了学校自强自立奋斗拼搏的进取精神与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求实态度。1991年,“八字校风”被明确写入学校“八五”规划之中,使之深入人心。
进入90年代,学校加强了精神文化的研究和探索,1995年11月,学校党委制定并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并倡导“循规、重人、求实”的昌航哲学、“奉献不为索取,奉献大于索取”的昌航人价值观、“团结自强、拼搏向上”的昌航精神、“治学严谨,诲人不倦”的教风、“勤奋好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廉洁、奉献、务实、进取”的干部作风和“四有四爱”[有理想、爱祖国,有道德、爱集体,有文化,爱专业(岗位),有纪律、爱自己(自尊自爱)]的昌航道德风尚。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培育创新精神,1999年学校年度党代会又将“八字校风”修改为“勤奋、文明、求实、创新”。
进入21世纪,学校进入大发展时期,前湖校区的基本建设大体完成,形成了一校两区的格局,发展规模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实现学校发展由以规模扩张为基础的外涵发展到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内涵建设的转变,是摆在全校教职员工面前的重大课题,文化建设的任务迫在眉睫。经过学校50多年的发展,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神文化已经形成,到了该总结提炼和发扬光大的时候。2005年12月,校党委制定并颁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全校开展大学精神的大讨论,提炼体现学校传统、特点并对师生员工具有强大教育导向和激励作用的校训。
2006年3月,学校颁发关于征集校训、前湖校区楼路景点名称的通知,“昌航精神”大讨论在全校轰轰烈烈地展开,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大力支持,踊跃参与。截至6月5日,从不同渠道共收到方案300余套。其中校训方案200余套,配置释义者40余套。学校领导几次召开校园文化建设会议、老同志座谈会,组织各单位进行讨论,并通过校报、校园网广泛征求意见。6月13日,经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评选,推荐相关方案提交校党委会讨论。6月15日,校党委会通过认真研究,决定在原有方案基础上,进一步发动全校力量,广泛征求意见,进行民主投票。评选方案通过校报公布,并通过校园网公告栏进行投票。9月3日,校党委中心学习组扩大会再一次对方案进行了认真讨论。9月20日,经五届一○二次党委会研究,决定采用“日新自强,知行合一”为校训。
“日新”之义最早出自《尚书》,《易经》亦云“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后来《大学》引用《尚书》之意明确指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天地之大德曰生,人生之大德曰创。意即人道要跟着天道变,不断追求,逐渐接近事物的内在规律。学校亦然,必须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勇于探索,止于至善。“日新”即是要求受教育者有强烈之进取精神。近代教育家张伯苓先生一直主张办教育要遵循“日新月异”的精神,并解释道:“所谓的日新月异,不但每个人要接受新事物,而且还要能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不但能赶上新时代,而且还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就是受教育者的时代使命,是不断改革、不断前进、永攀高峰,面向祖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奋勇走在世界发展大潮的前沿,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伟大祖国而奋进。
“自强”一词出自《易经》,《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因此,“自强”既包含内在涵养上的修身立德,又包含外在行为上的刚强自立;既是是一种自我激励、努力向上的精神力量,又是一种追求卓越、永争一流的时代精神。《怀南子·修务训》中说:“不自强而成功者,天下未之有也。”“自强”与“激情进取,志在超越”的航空精神是一致的,她告诫师生既要像浩瀚天宇那样刚健有力、运行不止,又要像大地那样广袤厚实而能承载包容万物,不断修身、学习、努力、创新,丰富自己。我们学校的前身汉口航空工业学校原是中南空军司令部修理厂,地势低洼,范围狭小,只有几栋矮小的厂房、少量宿舍及其它附属设施,房屋建筑面积仅有17408平方米,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占地3000余亩,高楼林立,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校园。学校54年来的发展壮大,正是“团结自强、拼搏向上”的昌航精神的体现。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学校正处创业期,与其它强校还有很大差距,惟有自强才能自立。“自强”是一种不畏任何困难的勇气,能够帮助广大昌航师生树立远大目标和志向,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刻苦钻探,为我国国防和航空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知行合一” 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所提。他强调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即“致良知”,并主张“求理于吾心”,即“知行合一”。王阳明的“行”范围很广,包括了学、问、思、辩,这在《中庸》里是“知”的四个侧面,虽然他用主体包容了客体,将客体的独立性、自然性和物质性否定了,但其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第二是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第三是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第四是强调身体力行。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大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知行合一”符合我校一以贯之的办学方针和人才培养模式。1952年1月,国家航空局在筹建全国航空学校时,对包括汉口航空工业学校在内的航空学校的办学方针确定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为生产服务”。1954年开始,学校聘请了苏联专家,他们十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进一步巩固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成为我校的一个传家之宝,并逐渐建成了一个在全国颇具影响力和特色的实习基地。199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专家组对我校“工程教育与工程训练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给予高度评价,许多专家至今记忆犹新。随着学校工、理、文、管、经、法、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航空大学的初步形成,学校进一步理顺思路,确立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要求我们遵循“扬长补短,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做到表里如一,学以致用,知行统一。
总之,“日新自强,知行合一”的校训凝结了所有昌航人的智慧与探索,是昌航建校50多年来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和凝练,是学校精神和灵魂的象征,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日新自强,知行合一”的校训与50多年来逐渐形成的昌航精神形影相随,我们也坚信,这种精神将代代传承,如兰之馨,熏沐陶铸,发挥出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激励和劝勉着广大昌航人激情进取,奋发向上,为祖国的国防、航空事业和地方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