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首届“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三小”竞赛活动的通知
各院(部)及有关单位:
为引导和激励广大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提高我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校已连续十多年举办了七届昌航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榜竞赛活动,同时也成功举办了一届“三小”竞赛活动,为了继续开展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今年的申报工作即将开始。今年,我校已成功更名大学,为了使我校的科技竞赛活动更加贴近全国“挑战杯”系列竞赛,经研究,我校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统一用“创新杯”来命名。现将首届“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三小”竞赛活动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校团委、学生处、科技处、教务处、计财处、学生会
承办单位:材料学院
二、活动主题
崇尚科学 追求真知 勤奋学习 勇于创新
三、参加对象
首届“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09年7月以前我校在籍全日制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均可参加。
首届“三小”竞赛:全校在籍全日制研究生,本、专科学生和成教脱产学生。
四、活动时间
首届“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07年5月—2008年12月
首届“三小”竞赛:2007年5月—11月
五、活动安排
(一)首届“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1.6月5日之前,各院(部)完成宣传发动和组织申报工作,指导学生认真选题,帮助学生协调好项目指导老师,。
2、6月15日之前,各院(部)完成课题申报,填写《南昌航空大学第一届“创新杯”项目申报书》。
3、6月18日之前,由各院(部)自行组织专家初评,推荐3-5个课题申报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并于6月20日前将学生的《申报书》准备一式5份交到校团委办公室。
4、6月25日前,学校评审委员会组织专家复评,确定立项项目和金额。
5、6月30日之前,学校核拨立项项目经费。
6、7月—2008年11月底,开展研究工作并完成课题研究内容,期间进行一到两次中期检查,时间待定。
7、2008年12月初,大赛组织协调委员会组织终评答辩会,并根据各类别作品数量评选出特、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和团体奖。
8、2008年12中旬,举办总结表彰大会。
(二)首届“三小”竞赛
1、6月5日之前,完成选题工作,并填写《南昌航空大学首届“三小”项目申报表》。由各院(部)组织专家初评,并推荐优秀课题申报学校立项项目(每个学院最多报10项),准备一式五份于6月10日之前报校团委办公室。
2、6月15日之前,学校评审委员会组织专家复评,确定立项项目和金额。未参加学校复评的可作为自选项目直接参加决赛,获奖项目可适当给予报销经费。
3、6月30日之前,学校核拨立项项目经费。
4、7月—11月中旬,开展研究工作并完成课题研究内容。
5、11月底完成终评及答辩,公布决赛结果。
6、12月份举行表彰大会。
六、项目申报要求
(一)首届“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1、项目类别
(1)自然科学类(成果主要以学术论文形式)
(2)哲学社会科学类(成果主要以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形式)
(3)科技发明类
2、哲学社会科学类主要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二)首届“三小”竞赛
分为“小发明、小制作、小创作”三类。具体要求可查看校团字2006[3]号文件。
要求所有申报课题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理论性和现实意义
七、奖励办法
(一)首届“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三类作品根据数量分别设特、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以作品获奖数为基础,以院(部)为单位计算团体总分。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院将捧走第一届“创新杯”奖杯,同时设三个“优胜杯”奖杯分别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四名的院(部)。
(二)首届“三小”竞赛:
三类作品分别评选出特、一、二、三等奖和若干优秀奖,各类奖项名额根据作品完成数量而定。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奖励参照学校文件《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的管理办法》(校学字[2006]83号)执行。本届“三小”竞赛将设若干优秀组织奖,采取各院(部)申报的形式评选,重点评选在宣传、组织、指导、协调和成绩方面突出的院(部)。
八、活动要求
1、各院(部)务必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把此项工作作为今年学风工程建设年的主要工作来抓好抓实,并积极取得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争取更多的资源保障。
2、在做好氛围宣传的同时,要通过组织听讲座、报告会和观看科普录像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科研信息和最新科技发展情况,指导学生选好题,及时了解前沿信息。
3、各院(部)团委要始终关注立项课题的进展和经费的使用情况,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各阶段科研任务。对于乱用经费而又不认真开展活动的,学院团委应及时上报校团委,并协助校团委做好相关处理事宜。
4、参赛作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人员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得更改。
5、学生可跨专业跨学科展开创新活动,由其所在院(部)的团委协助联系指导老师。
附件:《南昌航空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请书》
二○○七年五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