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院张建国应《中国纪检监察报》约稿发表论文《“红歌热”的时代价值》
启航网讯 5月14日,应《中国纪检监察报》主编约稿,我校音乐学院张建国副教授发表了论文《“红歌热”的时代价值》。该文于5月17日发表在该报经济社会版的头条位置。
《中国纪检监察报》是由中共中央纪律监察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主管、主办的国家级日报。这是我校教师第一次以约稿形式在这一报纸发表人文社科类的评论文章,也是该报为庆祝建党九十周年而举办的《“红歌热”的时代价值》主编定时约稿活动的唯一入选稿件。足见我校在党风廉政建设、红色文化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与特殊的学术地位。
据了解,张建国副教授长期从事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研究,承担多项省部级研究项目,结题成果被评为优秀,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中国纪检监察报》栏目主编石艳红通过网络搜索到张建国老师关于“红歌”研究成果后,主动与张老师取得联系,约稿发表。石主编希望文章不能囿于区域与机构所限,要针对全国“红歌热”现象展开深层思考,并表示不能出现具体的单位名称。经过张老师的一再坚持,文章还是巧妙地将南昌航空大学创建了“红色音乐文化基地”,创新了“红歌”传承模式等文字揉入其中。文章的发表,提升了在主流媒体宣传江西与昌航、用特殊方式弘扬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的科研附加值。
张老师结合我校廉政歌曲演唱、红歌进校园系列活动,在文中分析了“红歌热”的社会心理背景及其时代定位等,并对“红歌热”现象展开了冷思考。文章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红歌热”并非只是在国民生活关键时刻现声,而只是始终在“预热”。其本质是“红歌精神”的根植性动态传承效应。传唱“红歌”不只是为了红色音乐形式的传播,还是为了红色精神内容的传承。“红歌”作为历史延续物的存在,对远离战火硝烟的新生代而言,往往只是文化传承的音响公式而已。在经历了几代听众格式化聆听与仪式化参与的流行期后,如果不注意定期进行指导性的传承,其叙事符号将逐渐被“风化”,并成为文化审美的“化石”和“道具”。红歌传播,既需要不断挖掘、积累经典,也需要理性创新、感性维护。因此,红歌“热”的同时,更应该注意避免形式“极左”和内容偏离,应始终确保“经典红歌”,尤其是代表其灵魂的“革命歌曲”不会被稀释甚至缺位,将“红歌”的时尚化传播与“党性”的先进性传承紧密相连,确保“红歌”的历史原貌与时代定性。
另一方面,面对“红歌热”的质疑,文章认为与其回避,不如面对。组织者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经典红歌”传承历史、鼓舞斗志、凝聚人心的功能,使“红歌热”成为一种自觉音乐文化行为。因为老“红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其音乐曲调的同宗性、传唱区域的归属感、集体演唱的精神释放与技能要求的简约程度,都非常适合统战的需要。新“红歌”,属于红色文化的显性表象,具有典型的颂歌与励志歌曲特征,它极大地拓宽了“红歌手”的群体。红歌的生命力正是来源于如此不断地创新与丰富,她不取决于作曲家作品的多少和社会地位的高低,而取决于作品是否反映了生活的本原、是否真正做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